标签:
银行财经 |
现在看来,银行方面产品设计和经营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这时候我们不去正视这些问题,不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把我们刚刚培育起来,刚刚发展非常好的理财市场毁于一旦。因此,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我们说它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过分。
今天会议邀请我来做主题演讲,其实这个题目也是和讯网希望我讲的,题目定为“金融开放时代的银行理财”。
我在这里简单地对近些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做一个综述性的发言。为了简便,我的演讲分为两大部分:
1、简单分析一下全面开放以后,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特点。
2、对于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在全面开放以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特点。我将它总结为这么几个方面:
1、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全面开放以后,从事银行理财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有26家,到2007年10月份有35家,不但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有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量不断暴涨。到2006年,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超过3000只。募集资金数量也有大幅度飞跃。2005年理财产品大概只有2000亿元,2006年达到4000亿,2007年募集理财产品资金数量超过1万亿。这样规模迅速扩大。
2、理财业务创新也在不断加快。分为几个方面:
(1)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不断扩展,产品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投资范围来看,以前比较单一性的,固定收益型的,债券市场投资比较多的。到后来,对中外金融市场进行全面投资,包括FOF,和基金挂钩型的产品,产品全面拓展。
(2)理财资金运作多元化。这里面有灵活性,从客户角度考虑,比如很多打新股的理财产品,没有新股期间,就到债券市场投资或者投到信贷资产领域,变得灵活。
(3)产品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我们以前固定收益型过渡到浮动收益型,结构型理财产品正在逐渐地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
3、在全面开放以后,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2007年1-10月份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1625款,外资银行发行了245款,到2007年底,比较新的数据来看,外资银行在理财市场总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0%。当然,从理财产品的内容来看,有些中外资银行也是各有特色的。比如中资银行在信托类、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可以说独占鳌头,外资银行在QDII(境内投资理财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境内银行,同时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也做得非常有特色。这样中外资银行在理财市场中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4、理财市场风险开始显现,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去年讲到理财市场的风险,我们通常针对于QDII这类产品讲,它投资境外有汇率风险。美国次级债危机之后,整个资本市场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动导致理财产品本身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从经营效果来看,就暴露出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
从产品销售上,现在我们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银行在产品销售上注重规模,定任务,在一些营销环节上存在一些把预期收益率说成收益率,没有向客户告知真实情况。中国保险市场刚刚开始发展,卖保单时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基本能在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初期找到类似的问题。
在信息披露方面,大家对此也有很多疑问,比如说银行在理财产品投向以及产品净值,理财客户和投资者想去查询一下,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但银行在这方面经常守口如瓶,使得市场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当然,银行有些方面需要保密,比如说结构性产品的资产池设计,每家银行有大量的脑力劳动,我设计出一个产品组合,不会轻易对外公布。但有些地方的对外披露问题的确还是存在的。
那段时间,我看一家银行做了一个信贷型理财产品,你买了,6个月后他跟你说,买了之后收益率3.9%,感觉比银行存款还划算,因为银行存款一年期收益率4.14%,扣完除利息税,6月月收益率没有那么高。现在把银行产品投到信贷产品,和信托公司合作,银行在这里面究竟能获得多高的收益?银行到底从理财产品中挣什么钱?如果银行说我只从里面收入1%--2%作为银行的管理费用可能也没有人相信。在目前信贷紧缩的情况下,6个月中,银行把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到企业会有多少收益,所以,里面可能还有大量信息,有些我们并不认为信息一定要如实公布,但有一些信息应该公布但没有做到。
二、面对新形势,银行业需要加大理财产品业务的投入。业内都很清楚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问题。无论基于全面开放以后,竞争的不断加剧,还是由于未来利率市场化会不断改革,导致银行依靠传统的吃利差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还是出于资本市场带来的脱媒效应,还是来自我们国家信贷紧缩导致银行放贷款渠道受到限制。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意味着未来,银行业还是要加大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投入力度,我们讲这是战略转型的问题。
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是中间业务领域利润增长的一大亮点,在新形势下,银行加大理财产品投入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为五个方面:
1、加快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步伐,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需求。
刚才我们讲,银行产品发展非常快,现在出现的“零收益”,可能会伤了投资者的心,所以我们要呵护这个市场。放眼未来,从宏观经济面来看,通货膨胀率非常高,CPI创了8%-9%,银行存款收益率不到4%,未来持续“负收益”情况仍旧会存在。这样就意味着,大量的银行存款人,只要银行能给他开发出一些更高收益的、更稳妥的理财产品,市场需求仍然会非常大。因此,银行业暴露这些问题不可怕,但不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将市场毁于一旦,但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话,未来市场发展的空间仍然会非常大。
2、建立市场化金融理财营销机制。
产品好了,销售环节也非常重要。这里存在金融机构要对目标客户群细分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以及不同目标客户群,开发出适合他们的产品,并且对这些特定的目标群加大营销力度。
3、加大风险防范。
在理财产品设计中,怎么样规避市场风险?当然,“零收益事件”对投资者也是一个教育,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的确不一样,会有风险,有风险给了投资者以提示以后,银行产品开发还是要能够以高收益来对风险进行抵御。我们知道有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为未来“零收益”的事件找到理由。所以,在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还是应该规避各个方面的风险,这点也是在未来非常重要的问题。
4、加强客户理财意识宣传,提高理财队伍的素质。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初期会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方面,考虑市场外包,请了一些人给他销售,其实他对这些人缺乏很好的审查,这些销售者往往把利益放在第一目标,而不去考虑其它,这样在销售环节中很有可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5、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今天银监会同志没有来,可能因为这个事比较敏感,但现在各家银行开发出这么多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银行产品宣传措施上也可以说是八仙过海。总的来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件好事,但这里的确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你到一些银行看理财产品,各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出的招募书格式上各不相同,内容披露的关键点也各有差异,我们不能去打击银行做市场的多样化和自主性行为,但在监管上的确有必要在产品发展、信息披露等一些关键环节上要让各家银行规范化。同时,有一些内容应该让它标准化,这样能给投资人一个更直观,更清晰地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感觉到,理财产品前面出现这么多问题,和监管略微有所滞后也是有关系的。从未来推动市场更加健康发展来看,监管部门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23/8/119ae5754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