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12月11日,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境内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记得当时,在论及银行业如何应对全面竞争时,我觉得产品和服务这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为了表述更为形象,我拿开饭店做了比喻:首先,就就如同开饭店必须要烧出一道道可口的饭菜一样,银行要吸引客户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致力于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其次,饭店要招徕回头客还必须有好的就餐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银行亦然,作为“窗口”行业,银行业联系面广、透明度高,因此必须以人为本、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应当说,全面开放后的一年来,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盈利能力,还是在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目前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银行经营同质化问题依旧存在,不少银行在市场定位、客户构成、甚至理财产品设计等方面大同小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上直呼,“境内银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学术界、业界的专家学者更是纷纷撰文研讨、以求解策。
此时,我又想到了饭店。银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餐饮业又是如何?
徜徉于京城街头,各种不同类型的饭店鳞次栉比。从价格上看,既有花几元前就能吃饱的小店铺,也有要花几十元、上百元的菜馆,也不乏吃一顿要数千元的豪华酒店。从经营内容上看,也可谓中西合璧、五花八门,既有传统西餐、韩国烤肉、日本料理等异国风味,更有烤鸭、涮羊肉、水煮鱼以及各类不同菜系的国内佳肴。一到晚上,各类不同饭店里都是人头攒动、海喝神侃,学生们愿意来京城求学谓之“学在北京”,旅游观光者说“玩在北京”,其实,大家都别忘了再加上一条――“吃在北京”。
看来,餐饮业的确没有遭遇同质化。原因何在?我想,最主要的是准入门槛低、来去自由。任何人想开饭店都可以,玩得转你就玩,没人来吃你就得关门走人,正是这一机制逼迫经营者挖空心思、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创新。试想,假如北京市政府只颁发十个餐饮经营牌照,饭店经营势必也会陷入同质化,开设的一定是清一色的“鲍鱼先生”、“鱼翅皇”等专门为所谓“高端客户”服务的豪华酒店,利润相差的悬殊性,有哪个拿到牌照的人会去开服务于“低端客户”的“成都小吃”、“兰州拉面”?
因此,餐饮业给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消除同质化,就必须进一步开放市场、强化竞争。值得欣慰的是,中国银行业也正沿着这一思路在渐进前行,继对外资银行开放之后,又大幅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近一年时间已设立了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3家。不过,从规模来看,23家机构的资产总和大抵只相当于一家农信社县联社,这也说明开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开放力度还需继续加大。
当然,如果简单地将餐饮业低门槛、充分竞争的经验克隆到银行业,也未必妥当。开饭店经营不善就关张出局,损失的只是投资人,与社会关系不大。但开银行却不这么简单,一旦经营亏损发生倒闭,不仅出资人得利益受损,还将危及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存款人的恐慌、挤兑极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社会的经济金融危机。
正是由于银行业经营的这种外部效应,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为防止银行破产对存款人利益导致的损失,西方各主要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存款保险也正在筹备之中,为给银行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当前这一进程还当适度加快。同时,还需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银行监管,提高监管的灵活性和效率,探讨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沟通协调机制,以真正达到刘明康主席所说的“让金融监管成为鼓励金融创新的温床”。
如此看来,为了消除同质化,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力,未来应从进一步开放市场和优化监管两个方面入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