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款准备金率的“搬家效应”与“爆仓效应”

(2007-11-14 03:18:24)
标签:

证券/理财

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准备金率水平已达13.5%。一年之内9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这一做法史无前例,但又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依旧严峻,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将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遏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

从“搬家效应”到“爆仓效应”

在传统的货币银行教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强力型的货币政策手段,因而西方央行一般慎用。但在中国,由于连年来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泛滥,因此央行的频繁使用看似违背金融学基本原理,实则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性。
  不过,尽管央行开年来频繁上调,但总体而言,前几次上调的收效并不显著。由于各家银行手中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本来就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作用在于“搬家效应”,即将金融机构手中本来就已富余的资金划转一部分至央行,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紧缩效应间接、也很微弱,或者说其作用近乎中性。

但最近几次上调,其作用正在渐次放大。日前与一位中小银行的人士交流,他不无忧虑地透露说,时下银行的头寸很紧,如若央行再调高准备金,他们就没钱可交了,经营将“爆仓”。

存款准备金果真会让一些中小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甚至经营“爆仓”吗?

依笔者之见,大可不必为此而担心。其实,这些银行只要少放一些贷款,就完全可以留有足够资金来交纳准备金。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能够从“搬家效应”过渡到“爆仓效应”,恰恰说明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它无疑会有利于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

加息有可能接蹱而至

那么,准备金率提高之后,银行注定会为此而紧缩信贷吗?

也未必。

从经营层面来看,银行的资产主要由贷款和货币市场的投资构成。目前,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7.83%,远远高于货币市场回报率3-4%的水平。这样看来,提高准备金率固然会使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减少,但由于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仍大大低于贷款基准利率,因此,金融机构的理性做法有可能是,通过变现其货币市场中流动性资产的方式,来补充可贷资金,以使其放贷能力不受削弱。

同时,由于目前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畅通,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固然会使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适度走高,但却无法带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也就无法使得市场主体的贷款需求减弱。

由此判断,在准备金率提高之后,为了从需求层面有效遏制信贷,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

从当前物价水平来看,尽管9月份CPI已较8月份有所回落,但未来物价走势的基础并不牢靠,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最近农产品包括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又出现了上升,特别是国际市场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这无疑给未来的物价走势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另有报道称,目前东北部分产粮区已经出现欠收预期,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明显减产的迹象。

因此,当前物价水平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而且,从央行的分析报告判断,年内的整体CPI将达4.5%左右,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这说明,为了保证存款实际利率不为负,央行亦有必要加息。

笔者曾撰文分析,从成本推进角度来看,当前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未必会演变为全面通胀(参见10月30日《新京报》)。不过,从消费者预期角度来看,由于我国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涨价极易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全面通胀的预期一旦形成,将会使消费者的行为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物价水平全面失控。

因此,当前稳定消费者的价格预期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彰显政府反通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因而能够避免全面通胀预期的形成。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准备金率之后,为了有效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遏制通胀、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央行进一步加息是很有必要的。当然,紧缩的调控措施并非货币政策可以“一柱擎天”,当前宏观调控中发挥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的作用也很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