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资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现实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http://finance.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7/23/F200707231925573063721632.jpg |
我今天想讲一个题目关于高校融资,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我想看看国外的情况,这方面简单地说一下。因为看到国外高校资金来源种类也是非常多,比如首先找了三个国家的材料:美国、英国、德国。那么,他们这里面资金来源大致包括政府拨款、企业资助、个人捐献以及学校收取的学费。当然,各个国家高校资金来源各不相同,比如美国和英国是社会化获得的资金比较多,通过市场方式,通过捐助获得资金比较多。而德国可能就是更加公益化更强的国家,政府在高校的资金中拿的钱比较多,政府在这里面起到的因素比较大。但是,总的来看,我们从国外这些发达国家高校资金来源来看,很少发现有从银行贷款情况。我们想,可能这也是高校首先作为一个非企业化的单位,就是它并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只是一个事业单位,那么以它这种性质的单位,从银行贷款可能存在一些学术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只是想说这一点。
第二,从中国来看,我们在中国高校从银行融资有它的现实需求。因为从我们现在高校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然后学生缴费,以及各种收费,还有学校的有校办企业,有一小部分的社会集资等等。因为时间关系不说得那么细了,我做了几张表,找了几个数据,这里反映一个问题,我们从1998年以后刚才崔司长讲过,高校扩招以后,我查了一下这些年的数据,我们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相对来说是远远的跟不上高校招生扩张的速度,通过这几张表反映的数据,包括我最后做了一个线图的比较,高校拨款占国家财政的比例这几年来大概就维持在3―4%左右的数量。从1998年以后,高校每年扩招比例大概在以30%―40%的速度增长。那么,同时我想对比国外情况,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高校从社会上获得捐助也好,获得资金来源各方面的渠道来说相对比较狭窄,当然说现在的高校通过校委会的方式,或者是社会资金,但是跟国外高校相比我们这块也是一块短板,这样的话,就形成高校比较大一块的金融资金缺口。所以,这点跟崔司长和教育部的观点能得出相同或者相似的结论,在我们中国高校从银行获得贷款恐怕是一种现实需要,我们讲完前两个问题,重点从银行的角度再说一说。因为今天来开国家开发银行的会,我感觉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当然现在也是政策性银行向商业化的转变,它在高校融资中有三大优势:
第一,我们开发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或者信贷投向是“两基一支”,其中基础设施这块,高校从开行融资,从银行贷款,它的目的主要是用于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开行给高校贷款跟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投向是相吻合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又是一个专门经营中长期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们高校融资一般来讲,呈现一种中长期的特性,从开行资金投向来看,跟我们高校贷款资金需求是相吻合的。
第二,我们注意到开行在做中长期贷款中,咨询财务顾问,围绕贷款做了一些金融服务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前几年开行在包括奥运工程项目的论证,包括一些基础设施贷款论证上,这块类似于一种投资咨询的业务,也是一个强项。而我们高校贷款应该说期限比较长,投入资金量比较大,前期设计论证,开行在这一块可以发挥优势。陈元行长上午的讲话中提到规划先行,帮助高校进行规划,帮助设计资金投向以及期限搭配,帮助它设计偿款方式等围绕贷款相关的服务方面,开行应该有它独特的优势。
第三,开发银行的优势是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通过助学贷款这一块,通过助学贷款对高校融资有一个促进作用。大家知道助学贷款和高校基础设施贷款不是同一回事,有点像商业银行给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同时也给购房人贷款,如果房地产商银行贷款以后,给购房人贷款,购房人从银行拿的款又交给开发商,从开发商那儿买房。如果助学贷款做得好,高校把贷款贷给学生,学生用这个钱交学费,学费交到银行,银行又用拿到的学费还银行给高校的贷款,如果从简单的模式上看,跟房地产开发商贷款有一点相似,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当中,房地产商并不承担连带责任,在高校贷款中,发放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贷给学生,如果学生未来不能偿还这笔贷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将由国家财政和高校各拿出一部分钱来补偿给银行,或者高校要发生一部分的代偿,高校会有一部分的损失。如果一家银行在助学贷款这块做得比较有特色,意味着助学贷款贷给学生的贷款,偿还率比较高,高校有没有必要拿出自己的钱为学生来担。这时候银行做高校本身的开发贷款,或者给高校贷款,显然就会比其他银行有优势。
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助学贷款中有一个“河南模式”,在河南省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省做得比较有特色,前期按照国家规定,由财政部和高校各拿一部分钱作为损失准备金,万一学生不能偿还,由这部分钱来偿还,由于这里面损失准备率定得比较低,在河南助学贷款招标中,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投标,不愿意发放助学贷款,而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承担起学生助学贷款,这个学生助学贷款到现在来看,贷款质量还非常好,还款率非常高,机制在这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我就不论述了,主要发挥开行和学校之间的利益机制,保证助学贷款出现,一个是投入量非常大,同时出现不良率也非常低。
刚才河南理工大学校长讲,开行在河南,高校贷款量非常大,贷款20多个亿,我想跟它助学贷款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是有关系的。开行可能具有这三方面的优势。当然我们说现在来看,我们前期确实商业银行给高校提供的贷款数量比较大,现在看来贷款数量能有2000、3000亿,可能这里面也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说属于不良贷款,但至少出现一些问题贷款。前一段时间有政协委员提出能不能由政府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拿这个钱帮助高校还贷款。我认为高校即使最后贷款,有些高校不能贷款出现了问题,如果说完全依靠政府来买单,这里面恐怕也是有问题的,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政府要买一部分单,为什么呢?因为银行给高校贷款就是为了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本来应该你掏一部分钱,中央财政不拿钱,转嫁给银行,如果长期不能还款的,政府应该买一部分单。但是,高校也是有责任的,责任在什么地方呢?并不是说所有的高校都从银行贷款。
另外,高校从银行贷款上的项目,投入投向并不相同,有的是盲目盖了大学城,有的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地方,可能贷款数量比较多,有过量的问题。如果所有的贷款未来不能还的,都由政府买单的话,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同时对银行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想银行在发放贷款中,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强有弱,有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高,它靠着本身的经营没有问题,而有的银行可能管理上比较差一些,这笔贷款容易发现问题。如果采取政府一笔勾销的方式,恐怕并不恰当。未来,我想对于一些问题贷款应该由高校、银行和政府三方面来共同解决。这样的好处也有利于银行为高校贷款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不能让它逆向选择,应该有一种激励,真正去控制风险,管理好贷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