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银监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相关银行开出了罚单,对涉及国有企业挪用短期贷款进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方面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分别给予了罚款、暂停部分业务、拟取消高管任职资格等处罚。
并非“治乱世用重典”
处罚措施出台后,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监管层此举是“治乱世用重典”,旨在对当前再度火爆的股票市场进行打压。的确,股市大盘在上月底突破4300点、创出历史新高后,随着印花税政策的出台而大幅跳水,也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但近几天,多方重新蓄积能量并不断上攻,到6月18日,大盘再次逼近4300点。由此来看,监管层处罚措施恰在此时的出台的确有打压股市之嫌。
不过,笔者认为,依法对市场监管是一项持续性、始终如一的工作,与股价的高低并无关联,或者说,监管的尺度和处罚的标准当无牛市与熊市之分。但客观来说,股市处于低迷阶段时,交易清淡,获利机会少,违规交易和投机行为也自然相对要少。而股市处于高涨阶段时,出现违规交易的概率显然要高,由于形成了巨大的财富示范效应,无疑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股市,这里面,既包括居民储蓄存款搬家等合法行为,也包括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入市等违规行为。这一分析意在说明,股市处于牛市时监管层面临的压力要更重、开出的罚单也会更多。基于此分析,打压股市这一说法显然有点冤枉银监会了。
银行信贷资金为何不能进入股市?
当然,针对不同的市场行为,政策措施也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居民储蓄存款大搬家,一方面,要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并使其“买者自负”。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导致搬家的具体原因,比如由于银行储蓄实际收益太低而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适时采取加息、取消利息税等政策无疑将有助于问题的缓解。
但对于银行信贷资金入市,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作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既然股市收益高,企业为何不能贷款炒股呢?其实,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这也是十年前为抑制股市投机的“老规定”,而且,放到今天来看,这一规定也并不过时。对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股市特别是股票二级市场,其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财富再分配的场所。由于企业都是具体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大量从事股票投资,一是其本身并不专业,二是会使其业务经营舍本逐末,这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伤害,也不利于整个国家国力的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对股市投机的适度干预也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如果信贷资金大批量进入股市无疑会堆积其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赚不赔的股票,一旦股市大幅下挫,银行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在此方面,美国1929年的股市暴跌曾导致上百家银行破产,其教训今天依然值得汲取。
目前,我国金融业依旧采取分业经营,这也饱受了各方诘难。其实,分业经营有利于控制风险,而混业经营则着眼于提高效率,因此,从长远来看,金融业经营也面临从分业到混业的不断转变。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建立“防火墙”以阻止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等行业间的交叉与传递。从目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状况来看,当前还不具备完全走向混业经营的市场条件。
银行风险管理不能丢掉“传家宝”
事实上,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各家银行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压力也不断增大。不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出于扩大业务量、揽住客户等种种目的,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贷款企业的监督。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不问资金用途的综合贷款,几十年来在教科书被视作银行经营“传家宝”的“贷款三查”在某些银行也开始走样,“三查”只剩了两查,对贷款只重视事前的调查和事中的审查,而忽视了事后的检查。
其实,银行经营中也有不少苦衷,毕竟工作量很大,竞争压力也不小,总去检查又怕得罪了、丢失了客户。同时,有的信贷人员也有麻痹心理,觉得企业已有了担保或抵押,贷款使用自然出不了大问题。银行的这些做法也自然使得个别企业感到有机可乘,也为违规挪用信贷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银监会此次的罚单也对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了警示,各家银行还当以此为戒,切实从细节做起,做好信贷管理中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审慎合规经营,构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