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莫言:思想火花的对撞

(2013-05-23 15:10:12)

    在一个泛娱乐化时代,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央视荧屏“开讲”,意义非同一般——
 杨振宁莫言:

                   思想火花的对撞
杨振宁莫言:思想火花的对撞
    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
  《开讲啦》被定位于“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目的是让青年心中的榜样人物走上讲台,一起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获得思想的启示和心灵的滋养。
  在第一季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郎朗、成龙、李昌钰、王石、邓亚萍、周杰伦、陈坤等,讲述了“坚持与放下”、“人生加减法”、“转型从零开始”、“你可以不平凡"、“青春经不起等待”等关乎人生观、价值观和带有励志性质的话题。
  应当说,这种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电视谈话节目,出现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是难能可贵、意义非同一般的。
  有趣的是,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是《开讲啦》能够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记者看过后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一次。
                          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

杨振宁莫言:思想火花的对撞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实话实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杨振宁颔首表示认同:“九年前,范曾画了一张大画,画面是陈省身和我对话,题款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
  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莫言不好意思地笑笑回答说:“没有,我的数理化极其糟糕,但科学家的猜想和作家的想象有相似之处。文学中有科幻小说,许多作家并不具备天文物理知识,同样可以描写宇宙中的景象。多年前我读过薄松龄《聊斋》中的一篇《雷曹》,写一个书生听到外面打雷,便想,打雷是怎么回事,能到天上看看多好!结果他在睡梦中上了天,看到天上星辰分布得像一颗颗莲子镶嵌在莲蓬上一样,大的如水缸,小的如酒盅,充满蒲松龄对天体的丰富想象。作家的想象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上的,与科学家的猜想有‘同’也有‘异’——文学可以想象和虚构,科学必须有实验加以证明。”
  曾有一位女作家问莫言:你为何这么低调?
  莫言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我还低调不低调!我会变得非常高调,会很张扬;因为定理是我发现的,它就存在于宇宙自然间,不服你也发现一个!文学则不同,对一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你认为是天才之作,他说这是什么玩艺儿!所以我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一定学物理去!”
  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
                     我非天才,最高荣誉是读者口碑

杨振宁莫言:思想火花的对撞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500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辟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像构思完成的。”
  在现场提问环节,当一位大学生请莫言谈谈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家乡高密成了旅游胜地,游客们摸他家的砖墙、拔他地里的萝卜,想沾沾他的“仙气”,对此他怎么看时,莫言十分淡定地表示:“这很正常,我完全理解。因为中国还有一种造神的传统,得了诺贝尔,就成了天才、文曲星之类,我觉得很荒诞。不错,每个人都想成名,这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望;但如何成名却很有讲究,如果你是因为才华和勤奋出名,是应当支持和鼓励的。”
  当被问及获奖前后心态有何变化时,莫言答道:“没太大变化。作家的名声是建立在自己的作品之上的,最高荣誉是读者的口碑。如果你的作品不仅当下的读者满意,将来的读者也满意;不仅本国读者满意,翻译出去外国读者也满意,这样的荣誉才是至高无上的。”
                                        让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杨振宁莫言:思想火花的对撞
   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记者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九十一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淅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从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缪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做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如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开讲啦》先行一步,第一次让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走上讲坛,发表他们对事业和人生的感悟。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它就像一簇思想和智慧的火花闪烁夜空,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