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流:为百姓制造欢乐,必须的!

(2010-03-11 16:49:18)
标签:

杂谈

刘流:为百姓制造欢乐,必须的!


  他是一个来自东北的相声演员,八次走上央视春晚舞台,最近一次是2008年与“山丹丹”合作的小品《火炬手》。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塑造的“刘大脑袋”,从外形到个性都颇富喜剧色彩。他还是本山传媒的“大管家”,对发展喜剧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刘流:为百姓制造欢乐,必须的!
                                  杜仲华
  体型胖得像肉丸子,右眼半睁半闭,走路一瘸一拐,一句“必须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就是来自东北的相声演员刘流在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塑造的“刘大脑袋”的形象。
  刘流最初为人所识是在1997年央视春晚上,他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合说了相声《送福》,其后又连续7年在央视春晚舞台亮相,最近一次是2008年与“山丹丹”合作的小品《火炬手》。然而刘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饰演的刘大脑袋。尤其在《乡村爱情2》中,他与赵本山、范伟一出场便是一台好戏,生动幽默的表情,妙语联珠的对话,犹如相声小品一般,令人捧腹,百看不厌。
  除了当相声演员,刘流还是本山传媒的副总经理,掌管着集团的电视剧生产发行和电视栏目的策划,因此对文化产业的运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日前,刘流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表示,文化产品应接受市场和观众的检验,而为百姓制造欢乐,用“刘大脑袋”的口头禅来说,那是“必须的”!

刘流:为百姓制造欢乐,必须的!


                与范伟的“老大”不应放在一起比
  《乡村爱情故事》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收视率和社会反馈如何?刘流介绍说,上一部《乡村爱情2》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达到8.76%,最高达到13.4%,是当年央视一套电视剧播出的最高收视率。此次,《乡村爱情故事》的收视率尚未完全统计出来,但播到近半时,已将近十个点,而东北三省更高达30%以上!此次在天津卫视等四家卫视播出的完整版,收视率也达到十几个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北地域特色的《乡村爱情故事》不仅在北方收视一路飙升,在福建等一些南方省分也有较高的收视率,说明“赵家军”的喜剧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广阔地域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当然,《乡村爱情故事》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如植入广告较多,故事情节有重复感等。一些观众还拿《乡村爱情故事》与范伟的《老大的幸福》进行比较,对此,刘流明确表态说:“它们两个不应放在一起比。首先从演员阵容上,本山传媒多年来已形成一个配合默契、有一群为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二人转’演员组成的表演团队,而范伟团队的演员则尚未形成这样成熟的合作状态;其次是表演风格不同,范伟哥有他的幽默方式和表演尺度,我们有我们的幽默方式和表演风格,《乡村爱情》是一部幽默风趣的农村轻喜剧,《老大的幸福》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生活正剧。因此,我不赞成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问到本山与范伟是否还能走到一起时,刘流认为,范伟的《老大的幸福》下了很大功夫,大概是想探索一条他自己的喜剧路子。“我们这次拍《乡村爱情故事》时也找过他,他当时正在哈尔滨拍《雷人老范》,档期不合适,所以未能合作成。”“将来有档期也有可能再合作?”“应该是吧。”
  《乡村爱情》是否还要拍第四部?刘流说:“没说不拍,还是看观众的反映、观众的愿望。从故事上说,《乡村爱情》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我个人认为,再拍也无妨。”

刘流:为百姓制造欢乐,必须的!


               “刘大脑袋”和“三个男人一台戏”
  《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夸张变形的,个个有特征,个个有色彩,这是喜剧艺术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因此才幽默好笑,令人印象深刻。刘能的磕巴、赵四的歪嘴,木生的大舌头和刘大脑袋的跛脚……都成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外在特征。
  问到这种夸张变形是否有“丑化农民”之嫌时,刘流说:“你要是生活在农村,身边会见到很多这样的人,包括傻子,精神病,小儿麻痹症患者……文化的落后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贫穷,我们其实已把一些城市化的东西加进来了,还不敢太如实地表现,不敢太贴,已经很会把握分寸了。我们参加了多少届春晚?本山知道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他能走到今天,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谈到“刘大脑袋”,记者问他的造型是谁设计的,刘流回答,跛脚是编剧张继的剧本规定的,头型的变化和眼睛一大一小是本山设计的,而刘大脑袋那句口头禅“必须的”,则是刘流自己设计的。不久前,北京和海南的一些朋友告诉他,“必须的”,已成了他们那里的流行语。他那只半睁半闭的右眼是用胶水粘的吗?刘流笑答,不,是我表演时临时控制的。能控制得这么自然,足见他的表演功力不浅。
  刘流最得意的表现,是在《乡村爱情2》中与本山、范伟的“三个男人一台戏”,既精彩又有趣,以至于有些观众把《乡村爱情》看了十几遍,仍喜欢在影碟中搜索他们三人的戏不断回放,当成小品来看,当成经典桥段来看。
  “拍《乡村爱情2》时特有意思,我们三个人见面就掐,木生欺负我,我是蔫抗,绝不敢明面儿顶撞;王大拿一训斥儿子,我又马上装出一副可怜相,场面既尴尬又好玩。我和范伟哥都是相声演员出身,临场反应快,擅长抖包袱,本山使出来的活儿,我们要能接得住。我们的合作太默契了,常年工作在一块儿,生活在一块儿,演戏在一块儿,真的特别过瘾,也受益匪浅!”
  在《乡村爱情故事》中,没有了范伟,“三人小品”变成了“对口相声”,虽不如原来热闹,却也足够精彩。有一场戏,当王大拿要把刘大脑袋的电脑转为他用时,下面这段对话颇为风趣——
  大脑袋:我平时还得用它偷个菜啥的。
  王大拿:干啥?
  大脑袋:偷菜。
  王大拿:你咋养成这习惯了,有的是地,你个人种嘛,偷啥菜呢!
  大脑袋:你听错了,我说的是网上偷菜。
  王大拿:呵,晚上偷菜?
  一个显摆时尚,一个聋子打岔,“笑果”由此而生。
  刘流认为,《乡村爱情》系列之所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与东北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滋养有关。“东北人的语言环境,语言结构导致它必定是喜剧,就像天津人说话挺哏,挺葛的,非常具有幽默感,所以天津才成为曲艺之乡、相声之乡。二人转来自农村,二人转演员也多来自农村,有深厚的生活根底,表演必然是真实、质朴、生活化和富有魅力的。”
                  从相声演员到“赵家班”大管家
  刘流是如何从一个东北的相声演员,成为“赵家班”大管家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流尚未高中毕业时,听说黑龙江曲艺团正在招收学员,从小爱听相声的刘流跃跃欲试。当时报名者多达800余人,足见相声的地位和受欢迎的程度。考场上,考官问他会啥,他说我也不会啥呀,考官说不会啥就念段报纸吧!念完报纸他心里凉了半截,觉得没啥希望了。巧的是,他同学的爸爸恰好认识曲艺团团长夫人,于是就“走后门”进了曲艺团相声培训班。9个月后毕业时,61个学员,只留了他一个人——这回凭的是真本事。然后随团演出,说了几年相声却并未大红大紫,直到他走上央视春晚,才在全国人民面前混了个“脸熟”。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有幸与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成为搭档后,一次壮着胆子请求唐老师:“您上春晚能否带上我,扶植扶植我!”“好啊,你有这个愿望,就争取一下吧!”唐杰忠就把他带到央视春晚剧组,找总导演袁德旺聊想法,请编剧搞创作,终于与唐杰忠一起,在1997年春晚表演了相声《送福》。“那次服装设计也有意思,大红色的唐装,面料质地也十分讲究,我这边是个‘礻’旁,他那边是‘一口田’,我们俩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福’字,服装本身就透着一股喜气。相声里聊的也是‘福’字的拆解和吉祥的祝福话,运用了许多相声的技巧和包袱,但不是说贯口……”
  完成了春晚“处女秀”后,刘流又连续7年上春晚,除与唐杰忠合作外,还与曾志伟、潘长江、侯跃文、石富宽、师胜杰等一起表演相声。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春晚,他与赵本山、宋丹丹联袂表演的小品《火炬手》。而此时他已成为“赵家班”的大管家了。
  问到如何结识赵本山,刘流感慨地说:“说来话长,我们从1984年就认识了,当时我们都20多岁,因为演出经常见面。我每次到沈阳都去看他,他每次到哈尔滨演出也打电话约我一起坐坐。另外,每年春晚我们都能碰上,所以算得上是老交情了。”
  做为赵氏幽默的追随者,刘流期盼能与本山合作一把,终于在《马大帅3》中,他主动请缨饰演了剧中“胡总”这个角色。而刘流也帮赵本山在黑龙江卫视开辟了一个专栏节目《本山快乐营》。现在,刘流是本山传媒的副总,主抓电视剧生产发行和电视栏目的策划,帮助本山把“赵家班”文化产业搞得红红火火。
                      为观众制造欢乐,必须的!
  从“刘老根大舞台”到央视春晚喜剧小品,从电视剧《乡村爱情》到电视栏目《本山快乐营》,本山传媒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不可复制的样本。
  谈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感悟,刘流说:“必须由国家拿钱扶植的国粹艺术和高雅艺术,一定要大力扶植;其他则要推向市场,适者生存,由市场和观众来选择。所以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本山传媒这种运作模式绝非一日之功,不是每个文艺团体都能学到的,它有着成功的特殊环境、特殊时机和特殊发展模式,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特殊方法……”
  据刘流透露,本山传媒今年要继续做好黑龙江卫视的《本山快乐营》,这是一档由《乡村爱情》原班人马打造的、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电视栏目,与舞台剧相似,实际上延续了《乡村爱情》的故事。我们是边写边拍边播,特别锻炼队伍:“这个栏目线条较粗,毕竟电视是快餐文化,让观众看了开心快乐就行。满汉全席,吃多了会腻,不如小吃好,像天津的贴饽饽熬小鱼,煎饼果子锅巴菜,还有狗不理、耳朵眼儿啥的,种类多丰富,多好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把这档栏目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电视品牌,此外还要通过‘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通过电视剧的策划生产,不断从民间发现新人,培养新人,壮大我们的团队,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总之,为百姓制造欢乐,那是——必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