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秃脑袋,小胡子,说话磕磕巴巴,走路摇摇晃晃,着急时一遛小跑……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演员王小利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经典造型。这一形象早已在观众心中定格,难怪“小品王”赵本山首次将爱徒王小利带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小品《捐助》后,并未产生像去年小沈阳那样一夜蹿红的效果。原因很简单——《捐助》更像是《乡村爱情》故事的一个延伸,王小利的出场并无太多新鲜感。
但王小利的确是有才的,他的表演生动、幽默、自然,挟着一股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尤其是他嘴里蹦出的那些幽默搞笑的台词,活画出一个自私、贪心、能算计、爱显摆又官迷心窍的农村小人物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
与王小利的交谈是在电话中进行的,当时,他刚从北京参加央视元宵晚会录制后返回沈阳。仅从声音上判断,很难把他与《乡村爱情》中的刘能截然分开,因为他的“磕巴”已不能完全改回去了;而在健谈方面,生活中的王小利却比刘能逊色不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不太张扬、不太善谈、待人比较随和甚至大大咧咧的人,在待人接物上与刘能反差较大,在这一点上,有点类似小沈阳。
今晚,天津卫视将开播《乡村爱情故事》36集完整版,观众可以更充分地品味他的表演,以及剧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的台词了……
“能哥”才从何来?唱二人转的父母遗传给他的。
王小利出生于黑龙江农村一个二人转世家,父母都是嫩江县民间艺术团主演,在当地很有名气。“我大概9岁时就开始学二人转了”,王小利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每到礼拜六、日,我就上我爸我妈演出的剧场去,蹲在后台看他们演出,从头到尾,一句不落,看得津津有味。一天团长问我妈:你家孩子这么爱听戏,自己会唱不?我马上接过话茬:你给我一出戏,我就能唱!团长就让我和我妈唱了一出娘儿俩的戏。从此,我学也不上了,一心一意学起二人转来……”
王小利至今记得当年演出的辛苦:一家人外出演戏,需带着电饭锅、粮食、蔬菜和油盐酱醋,统统装在一个口袋里,上下火车都由他扛着。还有装演出服化妆品的皮箱,简单的音响设备等,一应俱全,像搬家一样。演出的收入也很微薄。尤其在农村演出时,很少有人花钱买票,而是用大米黄豆之类的农产品换。“虽然生活艰苦,但只要一化妆、一上台,台下观众一鼓掌喝彩,我就开心了,乐呵了,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特别好!”
为何王小利在《乡村爱情》中扮演的刘能,脑瓜那么灵光,反应那么迅捷,临场发挥那么多,其实就是常年演出二人转的艺术积累,亦即他后天努力的结果。“因为演二人转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都得演下来,所以养成了这个习惯:不带分神的,不带晕镜头的,上多大的台都不带害怕的,到了电视剧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比较强,一场戏,只要导演不叫停,可以顺着故事情节一直演下去,演半小时也没问题!”
近日央视播出的春晚幕后花絮中,赵本山谈到与王小利的师徒关系时曾打趣道:我不是收他为徒,是他收我为师!
原来,这里还有个小故事。2001年,王小利参加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并获了奖。颁奖晚会上,王小利听说赵本山欲收张小飞、王小宝为徒,十分羡慕,便壮胆给高秀敏打电话,希望赵老师把他也“收”了。高秀敏说:“我可以帮你问问,成不成可不保准”。五分钟后高秀敏兴冲冲回电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赵老师同意收你了!”王小利闻讯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关键时刻的一次毛遂自荐,成就了他与本山的师徒关系,也成就了他日后的演艺事业。
做为赵本山的第一批高徒,王小利先后参加了电视剧《刘老根2》(饰宋秃子)、《乡村名流》(饰刘一手)和三部《乡村爱情》的拍摄,其个性化、特色化的表演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和好评。
在王小利饰演的角色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乡村爱情》中的刘能了。“当时,刘能是为范伟老师量身订做的角色,只因他的档期不合适,师父才临时让我代替的”,谈起赵本山为何选自己饰演刘能时,王小利轻描淡写地说,“师父说刘能这个角色分量挺重,我一听心里挺害怕,压力挺大。拿到剧本一看,刘能还是个磕巴,我心里就更没底了。因为范伟在《马大帅》里演的彪哥就是磕巴!我与导演沟通,导演说,你的磕巴要与范伟的磕巴区分开,他是硬要装横的磕巴,你是靠小聪明暗里使坏的磕巴;你虽然说话磕巴,但不是每句话都磕巴,而是关键时刻才磕巴!”为了让自己变成磕巴,王小利花了半个月时间,天天琢磨和模仿磕巴说话的方式和特点,还不时对着镜子看口型。
刘能的外形也有特点。王小利曾请美工师给他画了十来幅人物造型图,最后选了现在观众看到的形象:留着光头,蓄着小胡子,上身穿件大背心,下身穿条大裤衩,脚上趿拉着一双懒汉鞋;当了村官后马上给自己换了行头:西装配运动鞋,帽子底下系领带,显得不中不洋,不伦不类。最可笑的是那两步走,总像踩着脚后跟,动辄一遛小跑,仿佛比谁都忙。问他为何把刘能演得这么活灵活现时,王小利说得很实在:“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也见过与刘能类似的人。我觉得不管演啥都要有生活,生活中有那样的人,你就那么演;生活中没有的,你怎么演都不会真实。”
做为一部幽默诙谐的轻喜剧,《乡村爱情》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台词十分精彩。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以至矛盾冲突,都酷似相声小品中的语言和包袱,尤其是王大拿父子与刘大脑袋之间;谢大脚、广坤和刘能之间;刘能与赵四之间的“斗嘴”,不仅笑料频出,且富有时代特点,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
谈到台词,王小利透露说,生活中和自己身边都有这种能说会道、语言又十分幽默的人,所以他们拍戏时,并未严格按照剧本提供的台词来表演,大部分是现场的即兴发挥。“我们把剧本中的台词变成了生活中的语言”,王小利称。尤其在《乡村爱情2》中,演员之间的大部分对手戏都由赵本山亲自把握,现场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笑果”十足,令人忍俊不禁。
例如,谢大脚在超市门口挂出一块牌子:“刘能谢广坤禁止入内”。
刘能:大脚你把牌子摘了吧,好像我是坏人似的。
谢大脚:你要是好人,那全世界不都得成坏人哪!
刘能:你看你,还把我跟世界接轨了!
又如,刘能怕女儿刘英在婆家吃亏,竟教唆她:“就是哭,就是闹,一宿一宿不睡觉,手里拿着安眠药,拿根小绳要上吊”。女儿哭着回娘家,他不忧反喜:“战争终于打响了!”
更好笑的是他偶尔做点好事,也动机不纯,暴露了自私、贪心的一面。如他救了刘大脑袋后眼睁睁盯着的,是对方的钱包:“我就喜欢救人,特别是你们这些有钱人!”不料对方掏出的不是钱,是一张名片,于是他恼了,背后大骂刘大脑袋小气,并不屑地扔掉了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刘能这个人物也非一成不变的,在《乡村爱情故事》中,当了代理村主任的刘能,“境界”就有所提高,如帮助“宿敌”广坤治耳聋,为亲家赵四治歪嘴;过去一毛不拔,现在也能自掏腰包修车,也想为村里办点好事了。
“我和刘能反差挺大的”,王小利心平气和地说,“我平常不太喜欢张扬,不太爱说话,待人也比较随和,大大咧咧的,不是斤斤计较的那种人……”
谈到家庭,王小利的话语中透着满足:“我的家庭非常和睦,爱人也非常支持我,我们可以说志同道合、情投意和。我们在同一个单位(本山传媒)、同一个舞台演出(爱人李琳是他的二人转搭档,《乡村爱情》中饰谢兰),回到家里又常在一起切磋艺术。我认为她是个很有艺术追求的演员,业务能力也很强。而且她对我、对家庭、对我们的两个儿子,都尽心竭力做出了自己的奉献。我的父母现在年岁大了,不演出了,我在沈阳为他们买了房子,住得离我挺近,便于照顾……”
说起首次随师父赵本山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王小利也心存感激:“春晚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感到春晚小品表演与剧场里的二人转完全是两回事:二者结构不同,节奏不同,欣赏角度也不同。有时你觉得特别搞笑之处,观众不笑;不是搞笑处,观众却笑得很厉害,这里的学问很大,对演员的要求也很高。”
走出春晚的王小利说自己还是原来的王小利,还要每天到“刘老根大舞台”去演二人转,还要根据师父的安排接拍一些影视作品。但无论干什么,他都离不开二人转,离不开生他养他的那片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