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都说文人相轻,而上过这个讲坛的专家学者,却相互提携,惺惺相惜。以易中天为例
,他在《百家讲坛》名气最大,却撰联赞誉于丹、王立群和孙立群———“春秋睿哲
一丹桂,秦汉风云两立群”;还在百忙中拨冗参加学术后生蒙曼的新书签售活动,为
之助威捧场。
易做人低调的学者陪伴左右,尽地主之谊,他便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
春秋时期越国谋士范蠡。其中有关吕不韦是秦始皇生身父亲的论点曾引起广泛争议。
目前,央视《百家讲坛》正在重播孙立群主讲的范蠡传奇,趁此机会,记者独家采访
了孙先生。
。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何时、为何对中国历史发生兴趣的?
能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天津长大,最初接触历史是通过一些文艺作品,我印象最深的
是鼓曲。当时,我最爱从广播中收听艳桂荣的《杨门女将》,每天到点就听,像中了
魔一样。后来才有意识地接触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
名著。上大学时才正式接触中国历史,后来就变成自己的专业,可以说正中下怀。到
现在这个岁数也干不了别的了,所以历史是我终生的兴趣和职业。
频繁,矛盾错综复杂,而历史的魅力也因此更大,为中国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借鉴也更
多。我对魏晋南北朝的主要兴趣是它的独特文化现象———魏晋风度、建安七子、竹
林七贤,知识分子张扬的个性、放任不羁的生活态度,对隋唐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
响。举一个例子。西晋的仕人张翰到洛阳赴任,一下车,见秋风乍起,似有乱象,不
禁想起家乡的恬淡优裕,竟官也不做,打道回府了!魏晋的知识分子处于“礼
崩乐坏”的乱世之中,往往仕途坎坷,便纷纷远离政治,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去
了,于是诞生了陶渊明、谢灵运、阮籍、嵇康……潇洒,随意,放浪形骸,我称之为
“带泪的笑”,表面的风流倜傥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意和苦楚。
前进一小步,就很不错了。因为历史研究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除了运用传统文献资
料外,还需借助某些考古新发现,如墓葬、碑文、遗址等。不看原始的东西,很难有
新发现。何况本人是以教书为主,只能在自己有兴趣和比较擅长的一些“点”上做些
挖掘,侧重研究一下魏晋南北朝的仕人和文化团体,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江左名
士等。
的公众人物。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是怎样走上《百家讲坛》的?
南大“海选”,历史学院推荐了几位教师“应试”。编导让我们每人随意讲15分钟,
我先说了一段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编导说,孙老师,您再讲个故事吧!我就讲了
一个东晋初年司马睿称帝的故事,颇有趣味。编导又说,孙老师,您再说一段!我当
时就有了郭德纲返场的感觉了。中午吃饭时,《百家讲坛》总策划谢如光、编
导孟庆吉通知我:过几天到北京试录吧!
您这是学术报告!这下我发觉,《百家讲坛》与在大学讲课完全不是一码事!它要求
有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还得设置悬念,以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就像我们常说的:“
看戏看轴子,听书听扣子”。我尽量按他们要求的去做,再讲,仍不成功,嫌我讲的
东西“枝蔓太多”。第三次,制片人万卫让编导把枝蔓都删除了,这才算过了关。所
以,去年5月我在北京签售时,万卫对北京的媒体说:“孙老师在我们这儿三进三出
,不是一下成功的!”现在我对这档节目的评价就是俩字儿———挑剔,无论你怎么
精心怎么谨慎,只要一开口就有人挑你的毛病,比如上海的《咬文嚼字》将于丹、易
中天、王立群的错字,一个一个地“咬”,八月就要“咬”我了。
批评它是“用历史娱乐大众”,您对此怎么看?
让大众喜欢,难免会有些幽默、搞笑的成分;但《百家讲坛》从根本上说,还是严肃
、正规地传播历史知识。只是采取“寓教于乐”的手法后,播出效果会更好。比如我
在《百家讲坛》主讲时,导演总在楼上喊:“孙老师,抖一个,甩一个!”好像我们
天津人,天生就懂相声似的!
热,耐听。
铺平,不敢说垫稳,最后抖出包袱。可能因为平时爱听老爷子的相声,多少受了一点
影响而已。曾有记者问我,现在易中天、阎崇年都挺火,你打算学谁呀?我笑了:我
就是我,谁也不能学!
具体解释一下吗?
,不能像电视剧那样天马行空;不歪说,不能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人以误导;不
臆说,不能主观臆断,将自己的观点当成定论,最好用商榷的口吻。
于历史上有争议、未定论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例如您有关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
的观点便遭致批评和质疑。您的根据可靠吗,对您的批评有无道理?
不韦与秦始皇的关系,讲之前我就预料可能会引起争议,所以录节目时耍了个小心眼
儿,未谈我个人观点,而是客观陈述了史学界所持的三种不同认识。一下台编
导就拦住我:这不行,还要有您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往火坑里推我吗?不得已,又补录了一段。播完,网上评论铺天盖地,有人“上纲”说我是“伪科学”。但我是坦然的。我的根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无论从《史记》的记载,还是从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吕不韦与秦始皇的复杂微妙关系,都可证明二人不是一般君臣关系,而是父子关系。对历史上一些未解之谜产生争论是正常的,儿子是谁的,当代人有时都搞不清,都要做DNA,何况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
西施隐身江湖,这些都有史实依据吗?
(如《墨子》、《庄子》)中有所涉及。我想,西施可能会有一个生活原型,一个漂
亮的江南少女,被送往吴国伺候夫差,本是很平常的事,经过后人的加工演绎,就变
成一个国色天香、忍辱负重,又与范蠡有些瓜葛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了。南
京大学一位中文系教师还嫌我讲得不够,认为如果用爱情心理学讲述范蠡与西施的关
系就会更精彩。学中文的与学历史的不同,他们更善于想像和敷衍,我觉得《百家讲
坛》中讲得最好的还是学中文的多,于丹、王立群,讲得都比我这个学历史的生动、
有色彩。
,您是如何看待学者的“明星化”的?
,通过《百家讲坛》,认识你的人多了,你的学识得到了社会认同,这当然是好事,
但千万别把自己当成“角儿”。从根本上说,我还是一个大学老师,本本分分讲自己
的专业课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社会活动尽量少参加,做人尽量低调一些。当然,学
校安排的活动我义不容辞,比如前几天汶川一批中学生来南大参观,让我讲了一小时
课,我不仅要好好讲而且深感荣幸,为灾区办点事也是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