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大为:好听的歌为何太少

(2008-04-24 23:10:07)
标签:

杂谈

   他的音色醇厚甜美,台风潇洒大方,演唱声情并茂。在长达3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以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敢问路在何方》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愉悦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最近,久未露面的他出现在央视青歌赛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他畅谈了担任青歌赛评委的感受及当前歌坛存在的一些问题———

      蒋大为:好听的歌为何太少

                          杜仲华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歌。有些歌很快就被淡忘了,不曾留下什么痕迹;有些歌和它们的演唱者则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长久地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中。蒋大为便是这样。一身白色西装、一副金边眼镜,音色醇厚甜美,台风潇洒大方,演唱声情并茂,其代表曲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敢问路在何方》、《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愉悦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至今脍炙人口,魅力不减。
    近日,久未露面的蒋大为刚刚担任了央视青歌赛的评委工作,便匆匆赶到津门,参加天津卫视名牌栏目《津夜嘉年华》的录制。利用录制前的午餐时间,记者对蒋大为进行了独家专访。
       总体评价:视觉效果好,文化含量高

    记者: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男高音歌唱家、央视青歌赛评委,您对本届青歌赛的总体印象、总体评价是什么?
    蒋大为:我认为,青歌赛一届比一届办得好。记得首届青歌赛时,尚不分唱法,到第二届才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慢慢又增加了原生态和演唱组合,本届又增设了合唱,品种越来越多,风格越来越多样,视觉上越来越好看。我理解,为什么叫“电视大奖赛”?从主办者的角度说,青歌赛绝非纯学术的声乐比赛,而是一台节目、一场视觉盛宴,在好看、爱看的基础上展开歌手之间的角逐。观众通过青歌赛,既欣赏了歌曲演唱了解了歌手素质,又学到不少文化艺术知识。这次大赛中有两种人特别有意思:一种是喜欢听歌的,一到综合素质考试就换台;另一种是喜欢听综合素质考试的,一到歌手演唱就换台。这后一种人为数还不少。这是因为这些青年歌手并非歌唱家,即使是歌唱家也并非人人都喜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歌赛也是一次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从中了解一下自己国家和民族,了解一下世界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我注意到本届青歌赛中,少数民族选手和部队选手获奖较多,除了选手确实优秀外,有无照顾的成分?
    蒋大为:有,必须有。例如对少数民族,大赛组委会特别强调,要保证进入决赛的少数民族和地方台选手占有一定比例,因为青歌赛是全国人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军队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甚至演唱的风格品种上都需兼顾到。为何部队歌手获奖多?地方上的尖子都让部队选走了,而且部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现实。无视现实反倒是作秀了。
    记者:您认为这种兼顾会影响大赛的公平和公正吗?
    蒋大为:其实很多东西没有可比性。你说男声和女声,独唱和合唱,汉族和少数民族怎么比?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如果非要比,只能同唱一首歌,都唱《我的太阳》,才能真正分出高下。而18个人都唱《我的太阳》,谁还看?早换台了!所以我认为,所谓公平、公正都是相对的,我们要理解领导和央视的苦心,不必过于挑剔。
             大赛虽好,好听的歌为何太少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青歌赛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歌坛创作和演出的现状。但从专家到观众几乎一致认为,通过大赛涌现出的能够流传的好听的歌曲太少,例如您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这类优美、抒情的作品。您认为这是创作跟不上,还是歌手演唱技巧不行?
    蒋大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因为是比赛,而比赛是要看演唱难度和技巧的,所以,歌手一般都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歌曲,而舍弃了那些虽优美抒情但技巧性不强的作品,这样一来,青歌赛上好听的歌自然就少了。比如有些歌手,故意把音唱得很高,本来到A就可以了,非要唱到Hic,唱不上去就喊,结果很难听。为什么呢?他的基本功没到那儿。其实世界上的民族艺术歌曲,基本没有太多高音。这一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中的男高音特别惨,几乎全军覆没。本来寄希望于二炮的陈永峰,能带领男高音杀出一条血路,不料他先下去了(未进十二强)。最后这个“小藏族”(泽旺多吉)夺了个亚军。民族唱法女声很强,吴娜、常思思,首次参赛就杀进三强。总之,有些孩子不会选作品。当然也与他们功力不够有关系。第二,100个歌手,18个唱《断桥遗梦》,歌手多,演唱形式多,新歌少,好歌更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现在是市场经济,好歌需要花钱买,一支歌好几万块钱,量身订做更贵。很多地方歌手买不起新歌、好歌,为了参赛,只好花一两千块钱买支现成歌曲的演唱权。结果就出现了本届青歌赛上一个怪现象:一首《断桥遗梦》,复赛时100个歌手有18个唱!还有,本届大赛将歌手演唱新歌的加分去掉,虽然只有0.3分,也是个问题:照此下去,谁还写新歌?
     现身说法:改变“桃花”运 勾起“西游”情

    在随后《津夜嘉年华》的录制过程中,蒋大为又现身说法,讲述了当年他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敢问路在何方》的幕后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一首好歌的诞生既取决于创作,也取决于歌唱家对歌曲的理解和演绎。
    出人意料的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原唱并非蒋大为。
    1980年,已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蒋大为因演唱电影《红牡丹》主题歌《牡丹之歌》已小有名气。1981年,他应邀参加东北三省春节晚会,在沈阳万人体育馆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全场欢声雷动,观众纷纷拥到台前,使蒋大为十分诧异,“以为出了什么事”。一位辽宁电视台的朋友告诉他:这首歌几年前曾由一位老歌唱家首唱,电台也播过,当地人很熟悉,却始终未能流行起来。你唱得太好听了,所以才出现了“爆棚”的场面。1984年,蒋大为又在央视春晚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举成名,这支歌也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蒋大为的另一首代表作、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也不是他的原唱。《西游记》在央视播出前十集后,曾一度停顿,原因是观众反映该剧主题歌不好听,剧组决定重新录制。当时,蒋大为正为吉林台电视剧《林海雪原》演唱插曲,借用的恰好是《西游记》的录音棚。《西游记》音乐编辑王文华请了多位歌手试录均不满意,正发愁时,一眼见到蒋大为,便请他也试一试。蒋大为录毕,请作曲许镜清在电话里听了一遍,许镜清兴奋异常,当即决定:“就这版,别动了!”当许镜清将蒋大为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送给导演杨洁听时,杨洁不禁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蒋大为那雄浑高亢、情深意切的歌声,不正道出了导演的心声吗?为拍摄这部古装神话剧,杨洁率《西游记》剧组历尽艰辛,费尽周折,整整花了七年光阴!从此,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敢问路在何方》也不胫而走,在社会上广泛传唱。
       准备出书:个性犹如人面 模仿没有出路

    从《西游记》谈到当前一些古装剧、历史剧的音乐,蒋大为认为现在的影视歌曲不好听、不流行,原因之一是歌曲在创作风格上与电视剧的内容不协调、不搭调。明明是一部凝重恢弘的历史大片,却要采取通俗唱法,以为这样便可取悦年轻观众,而实践证明:这个办法不灵。
在本届青歌赛上,蒋大为发现许多歌手“唱歌没有味道”,掌握不住要领,热衷模仿,缺乏个性。对此,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人的真声犹如人脸一样,如果大家都学一个人,都化妆成一副模样,那就失去了自我,你的歌还怎能有特色呢?”
    为帮助青年歌手参透内中真谛,蒋大为说他准备出一本书,讲述自己多年来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演唱风格的经历和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声乐艺术的规律以及歌手的成功之路。
          乡情依旧,热盼新人脱颖而出

    蒋大为是喝海河水长大的歌唱家,对家乡怀有一种天然而真挚的情感。
    早在青少年时代,蒋大为便显露出多才多艺的禀赋。在耀华中学读书时,他的音乐、美术和体育门门100分,屡屡在全校文艺汇演中轻松获奖,还将11秒4的耀华百米短跑纪录保持了将近40年!他自幼想当画家,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工艺美院,不料遭遇“文革”,理想破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他虽走上音乐之路,却并未放下手中的画笔,闲时常习书法,从中体味书法与音乐的共通之处:节奏、韵律、美感和动感。最近,他甚至备齐了油画工具,欲在画布上体验光与色的奥妙。
    天津,为全国输送了许多出类拔萃的歌唱家,而近年来却鲜见天津歌手在央视青歌赛上崭露头角。对此,蒋大为也有些着急,并动过回家乡培养学生的念头。他盼望着新人不断脱颖而出,薪火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