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学贯中西、著述颇丰的文化名人,却要每晚屈尊坐在青歌赛的评委席上,对歌手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尽管他的点评已成为青歌赛一大看点,但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对此,余秋雨从容回应,除澄清事实外,特别强调青歌赛不仅仅是赛歌,更是一次文化知识的大普及———
余秋雨:投入一个“文化气场”
杜仲华文并摄
正在央视直播的青歌赛上,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在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环节中,他的点评严谨、睿智,充满耐心而又不失幽默。表面看来,余秋雨的点评是对参赛歌手而讲的,实际上,电视机前多达数千万的观众也从中了解了古今中外一些相关知识,从而得到一种往往在课本上得不到的文化熏陶。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余秋雨本人也常常自谦只是一名教师,也会偶有口误;同时,他更主张用愉快的心情去对待青歌赛,通过这一平台让全国观众投入一个“文化气场”。
日前,余秋雨做客新浪“文坛开卷”,畅谈参加青歌赛的切身感受及青歌赛设立素质考核环节的意义,并回应了媒体对他的批评。本报记者应邀出席,兹将聊天内容概括提炼如下,以飨读者。
当评委就像“大休假” 心情愉快毫无压力
与余秋雨见面之前,总以为他连续多日主持青歌赛综合素质考核,又不断“挨批”,一定心力交瘁、有苦难言。而眼前的余秋雨却一如既往地态度温和,举止儒雅,谈笑自若,气定神闲,问及他参加此次青歌赛是否压力很大时,他淡然一笑,相当肯定地说:“毫无压力!怎么会有压力?这是我两年一次的大休假!你们知道,我平时过的是非常紧张忙碌的日子,而青歌会期间,我的身体也好了,应酬也少了,不会有人请你去讲学,不会有人请你写文章或参加自己不想参加的请客吃饭,无需多动脑筋,生活很有规律,人也显得轻松愉快多了!”
青歌赛期间,余秋雨每天下午四时准时赶到中央电视台,到晚上七点三十分正式直播,共有三个多小时的“备课”时间。拿到当晚素质考核的准确题目后,余秋雨先用最快速度浏览一遍,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一道题一道题地细看;发现不恰当的问题,便与出题者一起讨论,做些调整。一切筹备就绪后,他匆匆用过晚餐,梳理一下妆容,便坐到评委席上进入状态了。
从余秋雨透露的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他的素质考核的准备时间显然是比较仓促的,加上歌手答题的不可预见性,很多东西要靠他的学识和经验进行现场发挥了。
如何看待素质考试 不在对错而在“展现”
综合素质考核,历来都是青歌赛的一大看点。因为通过歌手答题和评委点评,不仅“考”了歌手,也“考”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实现了一种参与和互动,并从中获得相关知识。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评委与歌手的问答中,常有歌手对一些浅显的常识性问题支支吾吾,如堕五里雾中。
对此,余秋雨说:“这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一个恶果,就是大家都去死记硬背,真的知识又没有。其实文化考核的分数很少,比如我这个环节只有0.5分,影响不了一个歌手的总成绩。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于所有参赛歌手其实最担心的是回答不出问题,在全国观众面前丢面子。”
余秋雨认为,如果一位歌手面对一道考题能认真判断,努力回答,即使答得不完整,不正确,他那认真聆听评委点评,理解后微笑地点头,这样的形象和表现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的素质考核不是题目本身的考试,而是他在镜头前回答问题的过程和表现,这才是素质。素质是一种展现。”
余秋雨主张对歌手要宽容:“我们也要为歌手想一想,他刚刚气喘吁吁唱完一首歌,在聚光灯下面对那么多评委和观众,突然拿出一道题,这道题可能离他有五百年之久,三千里之遥,他的思路和情绪要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过来,确实挺难的,谁上去都会紧张、犯蒙。我跟歌手对话,主要是从中观察他的感觉能力,表达能力,对生活美的捕捉能力,据此给他打分。”
青歌赛不仅赛歌 更要投入“文化气场”
青歌赛,主题自然是“赛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余秋雨看来,社会上不怎么在乎唱歌的观众很多,但他们都会关注文化。据统计,每晚收看青歌赛的观众多达七八千万人,他们之中真正喜欢唱歌的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中,有人喜欢世界三大男高音,有人喜欢已成名的歌唱家,有人喜欢流行歌坛的少男少女,真正喜欢青歌赛歌手的比例不会太大;但在七八千万收看青歌赛的观众中,喜欢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想了解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知识,了解现代生活中应用常识的,却要成倍递增!
“我为什么参加青歌赛?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面对电视机前的几千万观众,说一说我们中国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小片断,可以把最新文化思考变成通俗的阐述,我觉得这才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文化人在这方面不要太自傲,觉得自己只能从事高层学术研究。这些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让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广泛的受众群,经过几次青歌赛后,都比较熟悉了,普及了,这多好啊!比大学好,比很多讲座都好!”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全国观众投入一个文化气场中。今天晚上你和歌手一起回忆一下贝多芬、欣赏一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哪怕只有一分钟,都很重要;因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有几千万观众一起重温一下李白、杜甫、诸葛亮、曹操,重温一下莫扎特,这种感觉很好,这是一种文化渗透,点点滴滴,作用和影响不可小窥。”
坦然面对批评责难 笑谈“屏蔽”“罢工”之说
作为一位文化阐述者,余秋雨利用青歌赛这个大舞台,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将文化思考做通俗化解读,确实功不可没。但也有不少观众批评他“话太多”、“有卖弄之嫌”,且“口误连连”;当他不说或少说时,又有人批评他“软罢工”。对此,余秋雨坦然面对,谈笑之中予以否认和澄清。
“说我‘软罢工’,他们太不了解余秋雨了,我20年前连高校校长都辞了,我哪里会‘软性’,我要罢工就是硬性的……”
谈及某些点评遭到央视“屏蔽”时,余秋雨说:“我觉得这个太正常了,电视台对任何节目都有删减的权利,就像出版社出书,有时也会删改我的文稿一样。至于删减的原因,我认为多数情况可能出在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上。比如我曾说,阿姆斯特丹由于欺负了伦勃朗,后来又欺负了梵高,所以我不喜欢这座城市;这只是我个人的好恶,但电视台有可能担心产生外交问题。我认为他们有这种担心也是对的。国外的电视台也是如此。”
对“退出青歌赛”的传闻,余秋雨没有正面回应,只说参不参加下届青歌赛要看两年后出不出国,会不会影响其他人生计划等;另外,一个人不能长时间总做一件事,“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接班人,这是一个基本思维。”
余秋雨特别希望大家用愉快的心情看待青歌赛,不要采取一种悲剧性的方式,像刺猬一样生活在社会上,并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别人。“和全国人民一起高兴,这多好!”余秋雨说。
特立独行彰显个性 不用手机喜欢轻松
在应邀来“新浪”聊天途中,余秋雨一度“失踪”,因为他的车子半路熄火,他只能弃车“打的”前来,急煞了等在聊天室内外的编辑和“粉丝”们。之所以失去联络,是因为他从来不用手机。
早就听说余秋雨特立独行,颇有个性。例如他一再声明他不是“作家”,没有加入作家协会,也不承认他写的东西是“文化散文”。他鄙视“批评家”,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三道四,进行“社会评价”,“这才是一个轻松的时代、自由的时代、愉快的时代。”
他不订报、不用电脑、不上网、不印名片、至今没有手机,也不会开车。车由妻子驾驶,如果妻子也想轻松,就叫出租车。更令人费解的是,他竟将社会上有关他与妻子离婚的谣传视为“最快乐的事情”,每当接到朋友的求证电话,他便将电话交给妻子,听后二人乐不可支,几个月后又大笑一次……这固然是一种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资讯时代、网络时代,他怎能拒绝那些其实非常有利于他写作和做学问的技术手段呢?这,也是记者告别他时仍未破解的谜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