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晚,需要文化魅力

(2008-02-16 08:54:10)
标签:

杂谈

    从创办到操办,从“企盼精彩”到“惯性欣赏”,央视春晚年年办,亿万观众年年看,没有了最初的惊喜和感动,却也成了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但如何常办常新,保持固有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却是摆在央视编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春晚,需要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杜仲华   评论家 张春生
  鼠年春晚已精彩落幕,“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尽管对晚会有褒有贬,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说,本届春晚因被赋予比较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节目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因而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和支持率。
    2月9日,本报记者曾就鼠年春晚的明星表现做了一番评论,颇有反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与评论家张春生交换了看法———
 亮点:贴近时代,精神内涵丰富
    杜仲华:今年春晚给我的一个鲜明印象是:春晚绝不仅仅是一种热热闹闹给人找乐的文艺联欢活动,它在营造欢乐祥和的浓浓年意时,竟承载了如此众多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其中既有对“现在时”的抗击雪灾斗争的讴歌声援,又有对“未来时”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祝福与企盼;既有对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的巡礼与展望,又有对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让杨利伟等航天英雄集体亮相;让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主持人和影视明星朗诵感人诗句;让王宝强和杨光表演小品和模仿老艺术家的声音……均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艺术感染。从而成为整台晚会的灵魂和内核,表现出编导创意的大胆和大气。我认为这是今年春晚的最大亮点。
    张春生:整体上说,鼠年春晚波澜不惊,但正如你所说的也有不少亮点。亮点在于对南方冰雪灾害的及时反映,并送上血浓于水的温暖,感人肺腑,又传递了大众的心愿。因此,当子夜钟声响起后,观众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同时,人们对春晚的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充分认同,其收视率高于去年也就顺理成章了。
    弱点:传统符号少于流行元素
    张春生:我接着谈一点,今年的春晚舞美在风格上简约大气,尤其电子大屏幕的使用,让观众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优美感。甚至章子怡一展歌喉时,有意境的画面弥补了演唱者声音的不足。但要指出,此次鼠年春晚“鼠气”不足,民俗化的层面和喜庆的内涵都不够深刻。虽说“虎年谈虎”、“马年说马”有应景之嫌,但它毕竟是个切入点。例如引入“老鼠娶亲”等民间文化资源走上今年的春晚,本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惜被主创所忽视。而对章子怡、周杰伦却以扩大时尚把其放置在关节点上。显而易见,现在的春晚已游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更注重流行元素。不是说流行色有什么不好,而是露出了浮华。春晚应当增厚文化内涵,继承、挖掘文化传统。民俗也是华夏文化重要表现,它既植根于悠久的文化沃土,又表达了民间文化的持久生命力,是春晚的重要着眼点。倘若一台4个多小时的综合晚会,只盯着时髦、时尚,以文化快餐取代文化大餐,那是对文化的稀释。
    杜仲华:今年春晚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舞台设计简洁、清新、明快,富有时代感。编导利用不断变化的舞台装置、舞台调度,利用多种声、光、电手段,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营造出丰富多彩如梦如幻的空间环境。当然,缺点就是你所说的民族和民间韵味的减弱。这二者有时很难做到和谐统一。我认为,编导在晚会的整体风格上追求流行时尚有他的考虑,如为了争取年轻观众和体现时代特征等。毕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春晚上那些常用的大红灯笼、大红柱子和腾龙图案,以及演员土里土气的衣着打扮,已不能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但像S.H.E和周杰伦表演的“中国话”和“青花瓷”,我认为编导已将流行元素向民族和传统上靠拢了。当然,如果再增加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符号”,可能会更有年味,更能契合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和心理。
 难点:克服“惯性欣赏”
    张春生: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春晚越来越难办,越来越“众口难调”。二十多年下来,观众对春晚已由“企盼精彩”转为“惯性欣赏”。时间的磨砺考验了艺术,也圆滑了作品。虽说每年的除夕夜电视荧屏还是一道亮丽风景,但此道文化大餐已非彼道文化大餐。说春晚是新民俗显然还需要历史积淀,目前的春晚难办还得办。于是,春晚在客观上还是一个不得不适时推出的大型节庆晚会。
    春晚已不是创办而是操办。以往那种优秀节目不断,表演人才辈出,如今都成为逝去的记忆。过去是春晚出作品出新人,现在是由赵本山这样的大腕力保晚会。但过分依赖“白云黑土”系列本身,已凸显小品在剧本创作上底气不足。原创性不够,使今年春晚文学性不强,艺术独具之功偏弱。记得曾获得好评的那几届春晚,策划和创作队伍里不乏闫肃、苏叔阳、赵连甲和何庆魁的身影。眼下脚本创作青黄不接,文学准备力量不够。其实,不妨让年轻人放手去干,从中发现人才。春晚能培养演员,也一定会孕育文本高手。
    杜仲华:一台晚会连续举办多届,不产生“审美疲劳”也难,特别是在晚会的团聚联欢形式基本不变(也不能变)的情况下。所以,我认为除了整体构思的成功外,关键还是节目质量的优劣。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创作。而春晚的创作落后于表演。我们在表演方面人才济济,创作队伍却相对薄弱。要克服“惯性欣赏”,必须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突破意义、能够让人产生审美亢奋的艺术经典。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突破点:贴近性互动性和“动情点”
    张春生:其实,春晚说到底是在拼文化、表现文化、彰显文化。歌曲变成歌伴舞,戏曲清唱变成大联唱,这只是“串”节目,是形式的变化而非质量变化。春晚的质量要上去,关键的一条是要符合观众在除夕夜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现在观众的艺术欣赏已走向多元化和雅俗分赏,春晚的编导要贴近大众,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趣味。以小品为例,20多年的春晚推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针砭社会时弊的作品,如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赵丽蓉、巩汉林的《打工奇遇》,赵本山、范伟的《卖拐》等,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幽默效果,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意境,令人百看不厌,堪称经典。此外还要有“动情点”,用艺术打动人的心扉。如历届春晚中涌现出来并迅速流行全国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十五的月亮》、《爱的奉献》、《冬天里的一把火》及舞蹈《两棵树》和《千手观音》等,都反映出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杜仲华:大冯曾与我谈到一个观点:春晚之所以能进入中国的年文化,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和心理,唯一的弱点是缺乏参与性。所以我想,春晚要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除了你说的贴近性和“动情点”外,还有一条就是互动性。我们能否在今后春晚的筹备阶段,广泛征求观众意见、了解观众需求并尽量满足他们呢?我们能否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点播”的形式,与观众进行真诚的互动呢?例如,许多观众渴望看到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要求他们重返春晚的呼声很高,可是他们为何总让观众失望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春晚的直播现场,也可尝试进行荧屏内外、舞台上下的互动交流。相信一旦这样做了,一定会使观众对春晚的兴趣大增并乐于参与其中。
    张春生:我最后再补充一点,经历了20余年风雨的春晚有许多成功经验,上百个经典精彩的作品中蕴涵着众多艺术家的心血。观众的热心企盼,央视平台的坚实与权威性,尤其是历史文化、民间民族文化和春节文化的雄厚资源,以及每年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动人事迹,都使春晚不仅有越办越好的基础,而且还有亮点迭出的前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