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议:将快乐进行到底

(2008-01-25 10:33:15)
标签:

杂谈

     每到贺岁档期,一位名叫杨光的天津小伙儿都会跃上荧屏,以他善良憨厚助人为乐却屡遭挫折尴尬的有趣故事,给人带来欢笑与感慨。《杨光的快乐生活》已成为津味幽默文化的一个品牌———
    杨议:将快乐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杜仲华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杨议如约来到天津五大道附近一家咖啡馆时,引起周围一阵窃窃私语:“瞧,杨光!”
    此刻,暖意融融的包间的平板电视中,刚刚响起《杨光的快乐生活》的片头曲,于是我们边看电视,边聊天,主题便是这部已成为津味幽默文化品牌的轻喜剧,主角便是将相声舞台“搬”上荧屏的著名笑星杨少华、杨议父子。
        “这座城市就是‘杨光’的摄影棚”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央视索福瑞天津地区电视剧收视排行榜,《杨光4》以平均11.3%的收视率高居榜首,与不久前播出的广受好评的《金婚》难分伯仲!难怪《杨光4》开播之前,杨议便夸下海口:“《杨光4》比前三部都好看,如果收视率超不过前三部———那是不可能的!”
    《杨光4》刚一播完,《杨光3》便“经典回顾”,接下来是《杨光2》、《杨光1》,欲让广大观众在整个春节期间都沉浸于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谈起《杨光》的成功,杨议深情感谢天津的父老乡亲,感谢有文化眼光的企业家,感谢把他扶上马的天津电视台,然后吐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座城市就好像我们《杨光》的摄影棚”。“我们无论走到哪儿,用谁家的景,没有不支持的。夏天拍戏,附近居民给我们熬绿豆汤,请我们到家里吃饭,不去,就把饭菜端下来……”
    尤令杨议感动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让儿子用轮椅推到拍摄现场,非要看看屏幕下的杨光“长的嘛样儿”,然后摸摸他的脸说:“太爱(耐)人啦!”他在存车场存车时,看车的大爷不但免费,而且竖起大拇指:“杨议,你可是咱天津的宝贝儿呀!”
    《杨光》还通过天津卫视走向全国。在外地,一提到津味电视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杨光以及他那口“逗哏”的天津方言。有意思的是,喜欢杨光的不仅是平头百姓,许多公司白领、文化人甚至官员都被它逗得乐翻了天。
         押上房子汽车 “学徒”终成正果

    杨议,一位知名相声演员,自从拍了《杨光》后,便添了一堆新头衔:制片人,导演,主演,主唱,身兼数职,忙得连手机都不敢开了。
“开始咱是外行,只知道看电视时褒贬别人,轮到自己拍戏,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杨议回首往事感慨万分,“为了拍《杨光》,我把房子汽车都押上了,还瞒着我媳妇……”
    四年前,杨议在央视做节目时遇到英达,后者建议他拍一部津味幽默情景剧。杨议找了几个能写的哥们一起攒剧本,剧名叫《津哥》,主角叫杨聪。后来觉得别扭才改为《杨光的快乐生活》。为了再现天津地域特色,他又突破情景喜剧的空间局限,从室内“折腾”到胡同里,马路上。
《杨光1》拍成后无人问津,理由是“不像电视剧”、“收视无保证”。正难过时,家乡的电视台“收留”了它。一播出就“火”了。让那些瞧不起这个“草台班子”的专业人士都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么个幼稚的“丑小鸭”,老百姓咋就那么喜欢呢?
    问及杨光这个人物是否凭空虚构,杨议身上有没有他的影子时,杨议介绍,杨光虽是虚构的,却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然杨光身上也有他自己的某些特征,如善良,热情,风趣等。当初构思剧本时,他们搜罗了许多诸如电视“法制在线”、DV新闻中的个案和百姓故事,以此为线索加以生发、创作;又借鉴他平生最崇拜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思维方式和表演风格,塑造出一个憨厚、善良,乐于助人,同时又爱吹牛和耍小聪明,所以不断遭遇挫折和尴尬的小人物,从中挖掘出和谐社会普通百姓身上的真、善、美。
    从《杨光1》导演许瑞生手中接过导筒时,杨议还是个“学徒工”,别人称他“导演”还不习惯;几年下来他觉得自己可以“出师”了———“《无极》、《夜宴》咱拍不了,拍平民百姓的生活还是手到擒来的。”
        相声舞台“搬家”父子同台飙戏
    应该说,《杨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杨少华、杨议这对父子笑星。当有些专业人士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杨议这个“学徒工”时,杨议却在心里反唇相讥:“神气嘛,我们懂的你们还不懂呢!把相声嫁接进来,在剧情中不断抖包袱,我们就赢在这一点上。相声多有味儿,多有魅力呀!”
    的确,剧中爷俩的有些对白,听来就像一个个相声小段!
    对儿子拍电视剧,老爷子起初并不“感冒”———
    “弄这玩意干吗?”
    “这不逗人乐吗!”
    “还用这个逗人乐吗?怪费事的!几十人捧着咱,扛着机器举着录音杆。不用那个,宝贝儿,连你也不用,我一人站那,你说台底下一千人,一万人,我都让他们乐翻了!”
    “我说老爷子,这都嘛年代了,戏园子才多少人看?电台广播才多少人听?现在讲究视听艺术,录成画面在电视上一播,就有上亿人看。给更多人带来欢乐不好吗?”
    “得,我嚼不过你,我听你的!”
    老爷子今年七十有六,一到拍摄现场总爱忘词儿,还爱矫情。杨议就拿他当“老小孩”,处处哄着他。就这样,爷俩也没少吵架红脸。
    一次拍戏到深夜,老爷子熬不住了,“这么晚了还折腾我,我都多大岁数了!”杨议告诉他,外景只租用了3天,不加班加点完不成。好容易把人稳住,老爷子又忘了词儿,连拍七八遍都未通过,老爷子又火了,把剧本“啪”的往地上一扔,拂袖而去。次日6时开工,杨议怕老爷子不来,让哥哥帮助督阵。不料老爷子来得比谁都早———
    “老爷子吃早点了吗?”
    “吃了。”
    “吃的嘛?”
    “嗨,也没吃嘛,就炒了几个菜!”
    大伙轰地一笑,老爷子又逗哏了。
    “行了,大伙别着急,昨天算我不对,不该耍态度!”
    杨议说,老爷子特仁义,特敬业,是我学习的榜样。
 钻进老虎笼子 媳妇担惊受怕

    拍《杨光2》时,杨议的媳妇查体查出了重病,需要马上住院动手术。这么大的事杨议不敢怠慢,撂下手里的活儿就去伺候媳妇。等媳妇出了院,杨议返回剧组,照例说说笑笑,没事人似的,对媳妇的病情只字不提,怕影响拍摄进度。
    丈夫在外拍戏,媳妇自然心疼,怕吃盒饭、方便面吃坏了身体,便在家里包饺子,做炸酱面,然后送到拍摄现场给大家改善伙食,成了剧组的“坚强后勤”。
    剧中有一场杨光误入老虎笼子的戏,是在沧州一个马戏园拍摄的。现在观众看到的杨议与狮虎同在一个场景的镜头不是电脑合成的,而是百分之百的现场实拍。问杨议害不害怕,他回答:怎么不怕?尽管驯兽师事先告诉他,马戏团里的狮虎很温顺,不会咬人,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是兽中之王,野性难改呵!当时,笼内只进去他和一名摄影师、一名录音师,驯兽师则手提电棍在后边严阵以待,以防不测。结果不听话的狮子还是挨了电棍,嘴被打出了血。
    远在天津为杨议担惊受怕的是他媳妇。每隔十几分钟,握在杨议徒弟手里的电话就会铃声大震———
    “嗳,我说你们拍完了吗?”
    “还没呢,再等会儿。”
    “那狮子听话吗?”
    “听话。”
    “老虎老实吗?”
    “老实。”
    “真的假的?”
    “真的,放心吧,师娘!”
    这场戏拍了大半日,等杨议从笼子里出来,虽未像杨光那样吓尿了裤,却也出了一身冷汗。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回电话向媳妇报平安。
            争议美丑俗雅杨议自有说法

    《杨光》虽然百姓爱看,收视不俗,圈里圈外,争议也不少。
例如天津方言的运用问题、天津话一如天津人的性格,豪爽,热情,幽默(哏儿),还有些粗犷。运用得当,会凸显天津的地域特色,人物也容易出彩儿;运用失当则感觉粗俗。所以,杨议在剧中注意把握分寸,谁说,谁不说(如女人说天津话太土,不好玩,所以基本都用普通话);怎么说哏儿,怎么说不哏儿,内中都有讲究。
    对有些批评者认为《杨光》有点“俗”,杨议不以为然———“赵本山俗不俗?马三立俗不俗?可他们都成功了,大俗中有大雅!什么叫俗?我认为没弄好叫俗,弄好了就不俗。生活中谁没俗过,谁没有俗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俗’应有一定的包容性。”
    还有人认为,《杨光》中的一些人物(如条子和杨光的街坊同事)形象欠佳,有损天津人的形象,杨议也自有说法:“生活中有多少帅哥靓女?还是一般人和丑人多。卓别林、憨豆,长得都挺怪,你能说他们丑化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吗?别忘了,杨光和条子他们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承载不起代表天津人形象的重任。条子走路摇晃,吊儿郎当,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挺好玩的,否则谁看呀!我们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有酸菜,白肉,也有臭豆腐。想吃鲍鱼的话,就上五星级酒店嘛!……”
    杨议表示,他并不拒绝批评,对筹拍中的《杨光5》,他就准备充分吸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加强该剧的喜剧色彩,加快叙事节奏,加大故事涉及的社会层面,力争在艺术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懂得百姓心理绝不故作高深

    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相声演员出身的导演,拍出了一部被平民喜爱的津味幽默轻喜剧,这本身必然有某些规律可循、某些经验可谈。果然,当记者提出这一问题时,杨议不假思索地发表了一通宏论———
    都讲“三贴近”,很多艺术家想贴,却贴不近,因为他的生活圈子变了,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居住环境都变了,回过头来演胡同里的老百姓,能像吗?
    自古以来,文化进步的标志是什么?汉字日益简化,文章不再八股。唐诗里最通俗的是白居易,他最有名也最容易读懂。读《诗经》就很费解。我认为社会进步是文化的简化、简约,而不是相反,越来越深奥难懂。现在有些作家,就怕别人说他肤浅,他要让人知道他有多么高雅,多么深奥,多么文学,多么了不起。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老舍,写了那么多俗人,家长里短,口中说的也是老百姓的大白话,京腔京调,朴素地道。
现在很多电视剧离生活太远,太追求奢华、时尚,老百姓往往不买账。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骑车人,从小区走出的人,时尚靓丽的是少数,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多。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汽车,住上好房,精神和素质是否就上了一个台阶呢?我看未必。21世纪是服务的世纪,看谁服务好,把产品和保险送到你家里。文艺作品也是这样。所以艺术家需要懂得百姓的心理,了解他们正在想什么,爱看什么,听什么话最舒服,怎么让他们鼓掌叫好。这才是最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