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工出身的导演,拍了十年贺岁片,为低迷的电影市场创造了一次次票房奇迹。岁末年初,他的转型作品《集结号》又创造了二亿票房的骄人业绩。虽然观众对该片的评价存在某些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选材视角的严肃性和视听效果的震撼性,令人对国产“大片”刮目相看,重建信心———
冯小刚:拂去“大片”的迷惘
杜仲华
张春生
片尾字幕出来了,影院的灯亮了。奇怪的是,座椅上的观众并未立即起身,仿佛仍沉浸在《集结号》那悲壮深沉的历史氛围中。拭去眼角的泪水,那些从未体验过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的年轻观众的面部表情,似乎也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几分思索。
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英雄诞生了。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不仅是肉身的英雄,也是精神和道德的英雄。被感动的不仅是千百万普通观众,还有电影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
冯小刚的电影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中国主流电影人的一致认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断言,“《集结号》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大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饶曙光认为,“《集结号》对中国电影具有方向性意义”;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则认为,“《集结号》体现了主流价值观,为主流电影提供了一个样板……”
冯小刚可谓“名利双收”:《集结号》不仅为他赚了大把银子(迄今为止,票房收入已突破二亿),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拂去了几年来笼罩在观众心头的对国产大片的迷惘和失望,使人们依稀看到了国产电影复苏的希望。
从贺岁片到战争大片的“转身”
杜仲华:听到冯小刚筹拍《集结号》的第一感觉是:是哪根弦儿搭错了,使擅长“冯式幽默”的喜剧片导演冯小刚,忽然迷上浓烈的硝烟和血腥味?走出影院时我终于明白:对一个聪明的实力派导演来说,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在不于选择何种题材和类型,而在于能否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美学追求。
从贺岁片《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到《手机》、《天下无贼》;从古装大片《夜宴》到战争大片《集结号》,冯小刚表现出对不同题材、类型影片驾轻就熟的艺术表现力。他善于通过幽默和调侃,嘲弄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又不安分守己的小人物的尴尬遭遇,让观众在笑声中与自己对对号,思索某些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集结号》描写的枪林弹雨中的普通战士,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却产生了感人肺腑的强大精神力量,让人在泪水和感动中体味爱国主义和英雄情怀的确切内涵。因此,我认为与其称之为“贺岁片”,不如把它看成冯小刚的一部“年度大片”,在这部大片中,冯小刚完成了他从幽默、调侃到承担沉重社会命题的悲壮“转身”。
张春生:其实,“贺岁片”只是对影片档期的一种运作,关键不在于风格的差异,而是对贺岁档期电影市场的充分调动。冯氏贺岁片的基础是影片对市场主体的确立与开掘,那就是把作品欣赏点对准富有青春活力的群体,并以推动时尚传递审美。如果说《甲方乙方》是解决小人物生活的多元化,以及以自虐或自扮的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的话,那么《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就是对人们身边看似熟悉却未必真知的生活予以揭示。
例如手机人人都用,我们从影片里却看到了人被信息“异化”以及靠手机去掩饰谎言的尴尬。再如《大腕》,通过一场闹剧表达了对广告现象的一种笑中带泪的批判。至于《天下无贼》更彰显出影片对真诚的一种呼唤。稍稍细想一下,便知冯小刚的贺岁片实际上是瞄着社会看点来的,并且在艺术手法上以贴近平民和意料不到的喜剧效果,使观众在笑声中领略一种审美的愉悦。但冯小刚此次不是延续其以往的风格,而是“变脸”和“转身”:从生活片进入战争片,从描绘小人物的幽默苦涩,到揭示腥风血雨中普通战士的命运与悲怆,进而去思考战争对人的炼狱般的考验。这一转变,无论对冯小刚还是中国“大片”,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拂去国产大片笼罩观众心头的迷惘
杜仲华:其实《集结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大片,像《解放》、《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全景式展现二战的历史进程和惨烈战争场面,它只是将战争作为一种背景,核心是对战争中的人的生命价值的拷问和抗争。我以为更重要的是,《集结号》是一部真正让人看得懂并能产生强烈共鸣的国产大片,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想想我们以往的“大片”吧———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无极》到《夜宴》,在制作手段上极尽奢华之能事,也确有一点好莱坞大片的风范;但其最致命的“软肋”是故事情节过于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令人匪夷所思、摸不着头脑;影片中的人物也有形无神、虚假苍白,难以给人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久而久之,观众难免会问:这就是我们的“大片”吗?除了耗资巨大(虽然回报也较丰厚)、阵容豪华、场面铺张外,它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什么大变化、大气象呢?此外,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难道真的没有故事可讲,没有人物可写,非要到魔幻世界和传说野史中寻找创作灵感吗?所以我很同意尹鸿的观点:《集结号》表明我们的大片正在回归主流———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和主流叙事方法的回归。拂去了国产大片笼罩在观众心头的迷惘,使我们对国产大片刮目相看,重树信心,我以为这就是《集结号》的意义所在。
张春生:的确是这样。作为一部大片,冯小刚不仅通过《集结号》进行了对一个陌生领域的开掘与创新,也表现了他的新作的历史纵深感和对漠视历史、漠视战士生命的一种心灵拷问。
从表层看,《集结号》只是对一场阻击战中牺牲的47名战士是否是烈士的认定。但谷子地的“正名”之举,其精神意义与艺术力量远远超出了它的具体所指。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给人一种震撼,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恢复应有的历史真面目,从中折射出编导对社会诚信的呼唤。同时这也是这部作品厚重的主题所在。以这样的主题意识,我们既能回顾历史,又能观察现实。有人说《集结号》只是半部战争片,只肯定前30分钟对一次阻击战的全景多层的描写,殊不知谷子地的追寻正名也是一场“战争”:以不懈的努力,让人们去求真求实。
我认为《集结号》给国产大片带来的冲击与思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贺岁片的拓展,《集结号》以战争大片的样式,使贺岁档期的作品不囿于喜庆欢乐轻松幽默;二是《集结号》的主题意义值得重视,对历史真实和人生命运的揭示,会对观众的心灵有所启迪;三是影片的艺术性,它对战争场面的镜头语汇的运用,表现了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载体更为艺术的把握。
用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征服观众
杜仲华:谈到《集结号》的艺术性,我认为冯小刚不愧是个大才、怪才,他起初不过是电视台的一名美工,自从与王朔等编导了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很快便成仙得道,拍出一部部意趣横生、引领潮流的影视作品。他不仅擅长幽默喜剧,其精彩台词也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许多台词成为社会流行语。他的古装大片《夜宴》虽饱受争议,但驾驭“大片”的能力已初见端倪;至《集结号》时,他对镜头语言的把握和对战争氛围的营造已相当纯熟,相当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中国观众似乎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导演把战争渲染得如此惨烈、血腥,即使与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等相比也不逊色(虽然有人指责《集结号》有模仿之嫌,我认为也无碍大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漫天飞溅的烟尘和砖瓦碎屑,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战士肢体,都是在颠簸的运动镜头中完成的。如果对照一下我们以往战争片的舞台化处理(如战士胸部受伤,不过在衣服上染些红墨水而已),孰优孰劣,立见分晓。也可以说,《集结号》在艺术上回归了电影最本质的特征,即通过诉诸人们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历史的瞬间和特定的生活场景。
张春生:我也认为,《集结号》在艺术上的突破应当肯定。它属于“主旋律”电影,同时又很有艺术性和观众缘。冯小刚很会调动人们走进电影院。他的创新,他的时尚,他的主题,他的镜头,都能激发观众的热忱。换句话说,冯小刚不仅懂得观众需要什么,更懂得如何用电影艺术去征服观众。那就是冲击眼球,冲击心灵。要睿智,也要厚重,要愉悦,也要情趣。当然我也注意到,对《集结号》的评价也存在严重分歧。有人指责它有“硬伤”,指责片中有些情节的处理违背战争规则,甚至思想倾向有问题。出现这些争论并非坏事,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不断听取意见修正错误,才能使中国电影走向成熟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