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冯骥才系列之——依旧活着的空间

(2006-05-19 17:50:48)
     依旧活着的空间

        ——冯骥才法兰西之行

           杜仲华


  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以及收藏着蒙娜丽莎和维纳斯的卢浮宫,当然是被誉为“世界艺术之都”的法兰西之旅的首选目标。

  然而公元1999年10月,一位来自东方、体魄比欧罗巴人还略胜一筹的大个子,却更喜欢在弥漫着动人古典气息的老街和弯弯曲曲的小巷间徘徊,踩着被岁月磨光的凹陷的石子路,饱览着斑斑斓斓的百年老店和悠闲地坐在临街的咖啡馆聊天、晒太阳的巴黎人。

  巴黎,有着浓郁的历史感、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深入骨髓的人文精神。这是应法国外交部邀请前往考察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此行留下的最深印象。

  初到巴黎,冯骥才伉俪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被安排了专车和翻译。原以为会下榻一个比较讲究的星级饭店,孰料,专车送他们到了一条狭窄的旧街,穿过一个古老的门洞,进入一家老式旅馆。旅馆内的“老爷电梯”只能容纳两个人,因此,冯氏夫妇只好自己提着行李箱爬上三楼的客房。令他们颇感意外的是,客房内的卫生间却是现代化的,豪华无比。旅馆内古堡式的地下室和会客厅内,亦陈列着昂贵的古董。

  陪同的法方翻译问:“冯先生,旅馆怎样?”

  冯答:“很有味道。”

  翻译说:“你住的是典型的巴黎的老房,你喜欢这样的房子我们特别高兴!”

  这时,冯骥才明白了巴黎人的一个基本观念:现代化固然是美好的,在昔日的历史空间中生活则更合他们的口味——他们更爱自己的文化!

  巴黎有一个古老的街区沃日广场,广场上花团锦簇,周围是一圈回廊式的古典建筑。尽管这里房价奇贵,巴黎人却以居此为荣——他们会有根有据地告诉客人:维克多·雨果曾在哪栋楼房居住;莫泊桑曾在哪间房里写作;莫奈曾在哪家咖啡馆与毕加索聊天……加上冯骥才参观的巴尔扎克故居、达·芬奇故居,仿佛每座老房子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这些艺术的巨匠们走了,他们生活过的空间仍旧活着。

  巴黎到处都是工地——不是盖新房,而是维修旧房。早在十八世纪末,这里就有城市保护法;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又颁布文物法,规定在名建筑周围500米内不得擅自动迁,必须动迁的要经规划部门专家定夺。在阿尔斯纳尔馆——巴黎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冯骥才不仅看到巴黎市的历史变迁,而且通过电脑洞悉了今后100年巴黎的远景规划,包括每条区街、每个细节,如巴黎圣母院的未来格局。

  法国人为修复自己的文物兴师动众,不惜血本。据说,他们维修凡尔赛宫一把椅子耗时一年;修复路易十六皇后的一间会客室竟用了30年!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从墙布、家具到壁炉,均按原貌加以修复,而一小块原始的墙布被镶在镜框里悬于壁上,以表示他们对历史的尊重!

  于是涉及一个“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的问题。

  冯骥才问法国文物局一官员,“整旧如旧”,究竟是哪个“旧”?

  官员说,你的问题特别好。你的观点是什么?

  冯骥才略加思索后答道,我主张用“减法”而不用“加法”,标准有三:一、修复损坏的部分;二、清理尘土、油烟、雨水冲刷的痕迹;三、清除对古物有害的细菌。

  总之,“减”什么都不能将时间感、历史沧桑感减掉,使“整旧如旧”后的建筑或文物具有“审美的历史感”。

  官员颔首称是:“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问到法国何以能斥巨资保护文化生态时,那位官员的回答意味深长:“不错,我们花的钱是没数的,但赚的钱更多。法国有6200万人,每年到法国旅游的人数达6500万。比法国人口还多的人赚了钱来这儿消费,这是我们一笔永恒的财富!”

  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保护其固有的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文化人,冯骥才近年来做了许多相关的呼吁和工作。他认为,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城市人文的东西比较稀薄,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再过20年,城市之间的特色便会趋同;而一旦其原有的风貌遭破坏,再恢复便不可能了。

  他的观点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这也是法国外交部邀他访法,就城市规划、保护和维修措施进行交流的原因。

  而文化交流的首要意义即在于相互启示。在法国,冯骥才不仅考察了“他山之石”,也向法国朋友介绍了中国的经验,特别是天津五大道、解放路恢复历史原貌的经验。在天津的发祥地之一大直沽,当一家房地产公司兴建住宅,从地下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时,市长亲临现场视察,并很快做出决定,由市政府斥巨资收回地皮,保护这一难得的历史文化遗存。

  法国友人说:“祝贺你们,你们保护自己的文化,也是保护整个人类的文化。”

  冯骥才说:“世界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文化虽不是共有的,却是共享的!”

  法国友人又说:“你们一定会找到保护自己文化的最好方法。”

  冯骥才表示赞同:“是的。每个女人都是最会打扮自己的。”

  法国友人笑了。法国人天性浪漫,他们对这个幽默的比喻马上心领神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