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维也纳森林

(2006-04-21 13:43:00)

亲近维也纳森林

 约翰·施特劳斯乘马车穿行于维也纳森林。鸟儿在啼唱,山泉在流淌,微风在低吟,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造物主的杰作触发着他的灵感,一个不朽的旋律———《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在他胸中构思成熟了……这是若干年前,记者看过的黑白影片《施特劳斯》中的一个情节。

抵达维也纳的第三天,我们在维也纳市政厅李鸥博士引导下,驱车前往那片充满诱惑的森林。

据李博士介绍,阿尔卑斯山从法兰西南部绵延千里,经瑞士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森林,山势渐趋平缓,平均海拔只有二三百米。维也纳森林总面积为70平方公里,有针叶、阔叶树木一百多种,其中最多的是山毛榉和橡树。我们穿行的山间公路早在上个世纪便开始规划,1934年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为解决失业人口问题而修建了这条公路。

  时值隆冬,皑皑白雪覆盖着平缓的山野,重重叠叠的树木枝条上披满树挂,犹如一片冰肌玉骨的白色精灵。富于想象力的记者们齐声惊呼进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世界!

  此时,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车来,让大家与向往已久的维也纳林森亲密接触,体验冰雪给人带来的快感。空气是那样新鲜,新鲜得不含一点杂质;环境是那样幽静,幽静得只听到双脚踏在雪地上的窸窣声;偶有山风拂来,亦如一只少女的纤手,轻柔地摩挲着面颊,没有一丝凛冽寒意……大家忘情地奔跑在雪地上,树林间,飞速按动照相机快门,拍下一个个如画的镜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车到山顶,一座巴洛克式教堂矗立眼前。导游小姐说,1683年奥斯曼帝国大举入侵维也纳,欧洲盟军在波兰司令的率领下,集结在卡伦堡山上的这座教堂中,做了最后一次弥撒,然后冲进城内与敌军展开激战。星转斗移,如今维也纳人并未忘记他们为自由而战的光荣的祖先,无比自豪地向每位来访者讲述着自己民族历史上一个个血与火的动人故事。

  维也纳森林中留下了许多音乐家、诗人和画家的足迹。在一幢粉红色的建筑前,李博士告诉我们:贝多芬曾在此居住。他一生中搬过60多次家,晚年双耳失聪,便迁入一个叫海里根斯泰特的小村,与森林和温泉为伴。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不朽名作,都是在维也纳森林中,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恩赐而创作出的。

下山途中,记者问李博士,维也纳森林的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同行的魏斯太太和哈勒小姐却有不同见解:魏斯太太说春天最美,因为许多歌和诗都赞美了森林的春天;哈勒小姐则偏爱秋天,因为秋天的森林色彩最丰富……

或许可以说,维也纳森林的四季都是美的———它的美不仅在于大自然本身,更在于艺术家和普通百姓所赋予它的人格化的生命和永恒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