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魏勒与宋代山水画
1998年是中国国际美术年。美术年迎来的第一位外国画家,便是奥地利现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魏勒。因此,随中央民族乐团访奥期间,主人特意安排我们到马克斯·魏勒家中做客。
魏勒家所在的维也纳一区(即老城区),是统治奥地利及欧洲广大地区达七个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王朝兴建起来的,至今保持着昔日的美丽与奢华。整座老城不妨说就是一座硕大无朋的建筑博物馆———那尖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浮夸的巴洛克式宫殿、庄严典雅的罗马式建筑,以及镶嵌其间的精美绝伦的雕塑,共同奏响了“音乐之城”的辉煌乐章。
因在维也纳逗留时间短暂,我们无缘去艺术史博物馆浏览丢勒、勃鲁盖尔、提香、鲁本斯和伦勃朗等绘画大师的杰作,也无缘到美景宫一睹古斯塔夫·克里木特的著名的《吻》。而马克斯·魏勒挥洒淋漓满壁生辉的现代绘画,则多少弥补了我们的缺憾。
20多名中国记者的光临打破了小楼的宁静。我们等不及乘坐那部老式电梯,从楼梯一鼓作气爬上顶层。步入魏勒的画室,一幅幅通过抽象手法表现画家理念的巨作,立即强烈地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生于1910年的魏勒,被认为是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位从未去过中国的奥地利画家,竟与中国宋代山水画有着不解之缘!
早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年轻的魏勒便通过他的老师卡尔·施泰勒,接触到中国宋代山水画。1930年,施泰勒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水墨画,回国后传授给他的学生。魏勒很快被神秘的东方艺术迷住了。他到处寻找有关中国画的书籍。费舍尔的《中国山水画》、拜尔的《无穷尽的风景》、迪茨的《山水,中国风景画》等二三十年代在西方出版的著作,至今珍藏在他的书橱中。从他在书中勾画的重点线和批注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和透彻地研究过中国艺术!
他在笔记中,将中国宋代画家称为“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包括宋徽宗、郭熙、王蒙、王希孟、马远以及唐代的王维和吴道子。
马克斯·魏勒当然不会用中国的毛笔去画宋代山水。他吸收的是中国画的精神,即“气”的观念。中国的道家认为,世界存在于阴和阳、天和地的相互作用之中,它们由“气”交织在一起。中国艺术家善于感觉和领悟这个无所不在的“气”。他们不像西方画家那样对景写生,逼真地再现自然,而是置身于自然的内部,以形写神。
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在魏勒60年代的《就像一片风景》系列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例如在幅面上,他摒弃了以往的方形幅面,改用长方形的立幅或横幅;在透视上,采用宋代山水画的鸟瞰式(平远式)没有固定的视点,没有明确的光源和阴影,山、石、草、木等物象是并置或重叠的。对比一下郭熙的(《早春图》和魏勒的《大型群山风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和魏勒的《眺望群山》,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神似”。只是,魏勒将宋代画家与现代派始作俑者康定斯基等人的无穷尽的神秘感觉,都彻底地筛选过、摔打过、揉搓过,将其纳入到一种纯形式中去,变成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化的图画。
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斯·魏勒被称为“文化使者”———由他来执行推动东西方绘画的理解和交融的使命,是最合适不过的。
年届耄耋、去岁又因车祸两腿致残的马克斯·魏勒安坐椅上,凝神谛听太太替他向中国记者发表的讲话。并逐一与对他深怀敬意的中国人合影留念。“魏勒先生早就期盼着这一天:到中国去。他的口号是:我终于回到了我的宋代故乡”,当魏勒太太说到这时,我们看见魏勒先生的眼眶中闪着激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