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太文化与和谐社会

(2009-03-10 14:12:22)
标签:

杂谈

   按照神学的观点,上帝创造人是有顺序的: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水和各种蔬菜,第四天分开昼夜和节令,第五天创造出大鱼和各种鸟类,第六天造出昆虫和各种野兽,然后才开始造人。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土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将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早晨,是第六日。(①《旧约·创世记》1:26-31。)

   上帝对自己创造的世界非常满意,用《圣经》的话说就是,“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是好的”,让一切都“各从其类”。第七天是安息日。紧接着,上帝又在东方立了一个伊甸园,并让他创造的人“亚当”修理和看守伊甸园,还担心亚当寂寞,在他沉睡之际,从他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了一个女人陪伴他。

上帝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就应该从此美好,万事万物按照自己制定的秩序“各从其类”,这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但万万没想到,女人经不起蛇的诱惑,怂恿亚当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从此破坏了和谐的秩序。(①原来世界和谐的秩序是:上帝→人→动植物→,现在变成了蛇→女人→男人→植物→上帝。因为上帝来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都躲在了树的后面。)这使上帝很伤心,也很生气。

   这个和谐的秩序,从犹太教的角度说,就是以《摩西十诫》(①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领袖,犹太人的先知和立法者,率领犹太人出埃及,摆脱法老的奴役。《摩西十诫》宣告了犹太教的诞生,内容是:不可敬拜别的神,不可雕刻偶像,不可妄呼上帝的名字,要守安息日,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奴婢、牛驴及其他东西。)和《托拉》(②犹太教的律法书,又称《摩西五经》,这五卷律法书分别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后来,人们干脆将《托拉》代表犹太人的《圣经》,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文集》,又称《旧约》或《希伯来圣经》和“二十四书”。)或《塔木德》(③《塔木德》是犹太人继《旧约》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又称“犹太教法典”,共有613条诫律,是犹太人的生活“圣经”。与《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的巨著。)中的613条诫律为基础的。“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见证陷害人”等,构成了人类永恒的戒律和道德基础,只要人类不遵守这“十诫”,社会就不会和谐,人类就会走向灭亡。

   律法的本质就是道德,律法的延伸就是法律,道德和法律构成了和谐世界的基础。所谓的道德,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①这句话是苏格拉底转引自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说:

“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用康德的话说,道德的最高原则被称为“绝对命令”,(②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写道:“只根据你决意依据、同时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而行动。”)从最高原则中可以产生人们的所有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人类有着“本质的价值”,例如有尊严,这使他们具有“无上价值”。但是,人类是有理性的行为人,要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为。如果没有理性的存在者,世界的道德维度就会消失。(③《道德的理由》,詹姆斯·雷切尔斯著,杨宗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31页~133页。)这意味着,在最肤浅的层次上,我们对他人有严格的仁慈责任:我们必须为促进他们的福利而努力;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权利,避免伤害他们,并且通常总是“努力尽我们所能,促进其他人的目的的实现”。因此,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政府尽可能为人们谋福利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利。

   犹太教及其改善世界的目标差不多始于4000年前,是随着亚伯拉罕和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一神教的出现而开始的。亚伯拉罕获得的这一启示使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人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异教徒的宗教通过享乐主义和“一切以人为中心”降低了人的地位。一神教则提升了人的地位,将宗教关注的焦点从“自以为是”转移到“因行称义”上——人只有执行上帝的诫律,体现自己的仁慈、善良、谦恭和同情,才能为世界带来正义、和平与和谐。《塔木德》说,当一个人死后升入天堂,他会被问道:

你是否诚实地工作着?

你是否腾出时间用于学习?

你是否参与繁衍后代的生殖活动?

你是否努力地自救?

你是否探讨智慧的哲理?

你是否深入探求事物的本质?(①《塔木德》,赛妮亚编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8页。)

   只有每天追问自己这些问题的人,才有可能领到去天堂的钥匙。成功是犹太人的一项无穷无尽的任务,他们要努力奋斗,摆脱一切艰难困苦,去修复破碎而不够和谐的世界。这也是犹太人强调教育、重视学习的原因。这一责任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去救济他人、改善环境,为受压迫者寻求公正,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成功不应以一个人获得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他在成功的路上克服的困难来衡量,以及在真正成功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衡量。成功意味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利用自己力量去改善残破的世界,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超越。

   《托拉》历来教导人要充分地享受生活:“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存活。” (①见《圣经·申命记》30:19)而“无论谁拯救了一条生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句话所强调的则是每一条生命的价值。

   犹太教对生命的尊重及其传递给全人类的讯息体现了“修复世界”的最终目标。《圣经·以赛亚书》(2:4)教导说:“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这一重要教诲如今镌刻在了联合国总部所在街道对面的拉尔夫·巴赫公园的一堵用以赛亚命名的墙上。追求和平是犹太教的核心,也是对希望“修复世界”的人们的激励,因为选择活着意味着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要尽力保存生命。

   也许犹太教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以及认为每次拯救一个人也是在拯救“整个世界”的使命观,正是众多的犹太人进入这一“修复行业”的原因之一。迈尔斯·D.斯多福说:

几乎每一个所谓“修复性”职业中,如医学、心理学、法律和道德标准的制定、对年轻人的教育或是对公众思想的塑造等,“圣书之民”——犹太人都让世人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无论这些研究者、从业者是否是犹太教的虔诚信徒,他们似乎都在履行“犹太人的使命”:“努力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居住地……”

 

   因此,大多数犹太人真诚地意识到他们生活必须要有意义。生存于世不是为了逃避死亡,而是为了拥抱生活。所以当犹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留下的远远不止是沙滩上的脚印。社会期望他为后代——自己的以及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后代,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犹太学哲人希勒尔说:“我不为我,谁会为我?若只为我,我为何物?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一个人如果重视自己、尊重自己,他就会期望为自己获得最好之物——最好的医疗护理、最好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有义务,如希勒尔所说,不只为自己,那他就会像提升自己的需求一样,为提升人类的需求而努力。

  犹太教承认人类自私和自我放纵的本性,并以此促进性格的发展。自私的对立面是无私。自私和无私就像蝴蝶一双对称的翅膀,看起来互相排斥,然而,一旦轻轻地共同振动起来,就可以令蝴蝶优雅地飞翔在空中。这就是犹太人的和谐观与平衡论.

(选自《经济学的香槟 ——22位诺奖得主对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一书,贺雄飞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