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东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过货币的角色。“金钱”(pecuniar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的“pecus”,意为“牛”,因为牛也曾是一种“货币”。其他充当过货币的东西还有盐、丝、毛皮、鱼干甚至是羽毛,另外,在太平洋的雅浦岛上,人们还曾把石头作为货币来使用。在原始时期,贝壳和珠子是流通性最强的货币。在纸和笔(可用来记账)被发明之前,社会经济较原始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那时人们开始广泛使用金属货币——金、银、铜、铁、锡。
曾几何时,烟草也充当过合法货币。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甚至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的很多年,烟草一直是弗吉尼亚州及其周边殖民地的主要货币。殖民者用它购买食物、衣物、纳税——甚至是做彩礼:弗吉尼亚州的作家威姆斯牧师说,“每当有船从伦敦到达的时候,是弗吉尼亚那些帅小伙们最开心的事,他们一个个挟着一捆上好的烟草跑到岸边,然后每人都带回一个美丽而贤惠的年轻妻子”。另一位作家引用了这段话之后说,“这些小伙子一定不仅帅气,而且高大,否则不可能每人挟着一捆100-150磅重的烟草飞跑”
。作为世界杰出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三千余年光彩夺目的钱币文化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古钱币的品类极为繁多,一般可分为古钱、金银币、纸币、铜元等四大门类。这四大门类门门浩如烟海,探索不尽。仅古钱一类,质有铜、铁、铅、金、银、锡、陶、鎏金,而铜又有红、青、紫、白、黄之分。历代铜钱,按有明显特点的版别计算,不下数万种。一条古钱纵线,从商代的贝币,到战国的刀、布、圜钱,再到秦代方孔圆钱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时大时小,时重时轻,时厚时薄,时优时劣,无不随着朝代改换、年号更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点点滴滴如实纪录下历史浪涛的痕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民族存亡、国家兴衰,无不在一枚枚古钱上留下了历史的烙印。特别是古钱上的各种文字,俨然是中国书法文字变迁的缩影,篆、隶、楷、行、草体应有尽有,百花齐放,各臻其妙,其中不乏艺术水平很高的杰作。另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也占一定比重,如西夏钱有西夏文,元钱有蒙文,清钱有满文、蒙文等,不拘一格,争奇斗艳。古钱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更是一部书法发展史。因此,收藏也是竞争,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很难在古钱收藏上有所成就。
中国的贵金属金银币源远流长。根据考古的发掘,先秦已有银贝、银布币等白银铸币,楚国的郢爰则是流通较广的黄金铸币。秦始皇规定黄金为上币,主要用于赏赐和大宗支付。东汉以前盛行黄金,后因不少黄金用于他途而白银增多。最普通的金银币形式是饼或锭,也有铸成方孔圆钱的。白银以两为单位后,又称“银两”。宋代白银的货币性加强,以锭状为主,呈亚腰形。金代银锭以五十两为定制,但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造的承安宝货曾分一两至十两五等。从元代开始,银锭又称“元宝”。明中叶起,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清代铸成马蹄形的银锭,一般重五十两,称为“大锭”或“元宝”;中锭重约十两,多作衡锤形,马蹄形的称为“小元宝”;小锭重一两至五两不等,称为“小锞”;零碎的银子叫做碎银。由于各地衡法不一,使用时经过称重和折算,手续十分麻烦。黄金铸币多供宝藏,极少流通。
外国银元自明末流入中国后,因形式划一,使用比银两简便,至清初行用日广。在外国银元的影响下,东南沿海民间早就以手工仿铸银元。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首先用机器试铸厂平银元。不久,广东得到清廷的批准,大量开铸光绪元宝银元,重量库平七钱二分,背面有蟠龙图案,俗称“龙洋”,标志着中国近代自铸银元正式产生。
银元流通越来越广,可是银两的地位并未动摇。宣统二年(1910年),首次宣布实行银本位制,拟定大清银币银元为本位币,结果因清王朝被推翻而没有实现。1914年北洋政府再次宣布实行银本位制,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元,流通全国,但银两与银元并用依然如故。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废除了银两制度,中国才实行以元为单位的银本位制,同年铸造有帆船图案的孙中山银元(俗称“船洋”)。1935年又实施法币政策,禁止各种银元流通,致使银本位制只有两年多时间就宣告中止。
在我的收藏经历中,曾有一件事儿至今令我痛心疾首。1992年深秋的某一天,我刚从贵州退休返沪,在上海一条名叫“岳州路”的地摊市场上遇到一位姓杨的山东籍摊主,寒暄了几句后,他对我说:“你需要的古钱带来了。”当包钱的那块儿蓝布打开后,三枚前所未见的古钱:两枚“开平元宝”(一银一铜)、一枚“开平通宝”(铁)赫然在目。天啊!怎么会是朱温的铸钱?当时我只觉得脑子里“轰”的一声,接着一片空白。大概发现我有些失态,摊主用浓重的山东口音问道:“你咋啦?”“没事,”我极力控制住自己,但心“咚咚”地跳个不停,最终以我一个月的工资拿下。正当我怀揣着心爱之物离去的时候,杨摊主突然冒出一句话又让我惊呆了:“金的给俺打戒指啦。”
“是元宝还是通宝?”
“元宝。”
天哪,我又觉得眼前一黑,又一件稀世珍宝被人煮鹤焚琴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中不免会隐隐作痛,哀叹愚昧带给一个民族的会是怎样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