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情感杂谈 |
日前,一起看似普通的辞职事件,因为当事人的博士身份和她独特的辞职理由,在安徽蚌埠市成了关注的焦点。刚刚学成归来的女博士王丽(化名)因为辞职未获批准,将安徽财经大学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在蚌埠找不到爱情。经过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王丽可以去外地发展,但名义上还在财经大学工作,赔偿学校一定金额的违约金后,学校同意为她办理辞职手续。
纠纷虽然比较圆满的解决了,余韵却耐人寻味。王丽说,她今年30岁了,至今未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蚌埠是个发展中的城市,社会氛围和她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她希望改变一下环境,也许能解决“找不到爱情”这一棘手问题。
我也认识一位女博士,家在一个中等城市,考到北京一所高校后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后进了不错的媒体工作,也是年过三十没找到男朋友。她父母非常忧虑,劝她说:“娃啊,你在北京打拼了这么多年,连嫁都嫁不出去,要不还是回家乡吧,至少家里人脉广一些,可以多介绍几个给你认识。”照理说,北京这城市够大,适龄男青年够多,社会氛围够开放吧?媒体工作接触的圈子够广吧?可这位女博士仍然觉得碰不到中意的人。
王丽从安徽财经大学辞职,想到更大的城市、更开放的环境,而这位女博士的父母劝她从北京回到中小城市的家乡,表面上似乎背道而驰,本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想“改变一下环境”,从而找到爱情。问题是,女博士们换个环境就找到爱情吗?
我无意“妖魔化”女博士。据我所知,女博士们和任何一群女青年一样,有性格活泼开朗的,也有楚楚可怜小鸟依人的,有聪明智慧的,也有浅薄幼稚的,有贤惠温柔善于操持家务的,也有大小姐脾气十足的。更有不少女博士,家庭事业都同样经营得很好。把任何一个群体贴上标签,视之为怪物、异类的作法都是简单狭隘的,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高学历女青年的“恨嫁”问题越来越突出。
刚才提到的那位北京女博士的经历是比较典型的。她说:“我从小是乖孩子,一直观念里就是要好好读书,考好学校,出来找好工作。”所以,她本科、硕士、博士的时间大都耗在自习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最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好工作。然后,发现自己年纪不小了却依然形单影只。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导致的悲剧。因为在我们父母一辈人的观念里,学历高、工作好,其他问题自然有组织帮你解决。但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些清心寡欲好好学习的乖孩子们走出校门,骤然发现高学历并不能为自己带来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而最好的年华却已逝去。
甚至,不少高学历女性在和异性交往时比一般的女孩子有更多障碍。
首先,她们往往希望另一半的“硬件“比自己强,而令她们骄傲的资本——比如智商、学历、工作、薪水却往往并不是她们的目标人群——同样高学历、高智商、高薪水的男士优先考虑的,这就造成了一种错位和误差。其实,学历并不意味着智慧,物质条件更不意味着幸福。像前面提到的女博士,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自立,非要求老公的“硬件“比自己强,那只能将自己的择偶范围缩小到极小的圈子。
其次,因为缺乏交往经验,她们常常自视甚高,矜持自傲,总希望男生把自己当公主对待,跪下来吻自己的裙脚。在年少的时候,我们的性格更柔软更富于可塑性,更能为了爱情改变自己。年纪大一些以后,观念、个性甚至生活习惯都已成型,常常不愿意为了对方作出改变。这也是妨碍她们找到如意郎君的障碍之一。歌德曾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所以我一直说,十八九岁青春年少的时光,就该开始尝试与异性交往。恋爱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学习。
其三,她们往往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一次性找到“完美对象”。其实,恋爱并不是一定要指向婚姻,而是为了成长。为了在相处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异性,怎样的异性适合自己。从来没有恋爱过,却希望爱情一次成功,就像从来没有下水扑腾过,却希望第一次下水就拿到蝶泳冠军一样可笑。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观念或能力上的障碍,才使她们觉得“不好找”。其实,天下男人千千万,就算蚌埠也有400万常住人口,我想,这400万人里面必定有适合王丽的男青年吧。只不过,她被自己的陈旧观念和交往能力限制住了,视而不见。
觉得没有合适的对象,就大胆地去拓宽社交圈,打破思想上一些框框架架的限制。不会谈恋爱,就学着谈恋爱。总之,该改变的也许并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本文系世纪佳缘小龙女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龙女首部情感书作《爱得好,伤不了》正在火热发售中,查看更多情感问答,请点击:
欢迎大家就情感、婚恋等问题留言和提问。
请把问题发送到小龙女的情感信箱:622000808@qq.com
请直接粘贴文本,不要发送附件哦!
情感问题也可以咨询世纪佳缘40多位专家组成的婚恋专家团
http://diary.jiayuan.com/famousblog_photolist/
更多情感内容:http://diary.jia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