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的宿命

(2014-06-11 21:58:20)
标签:

育儿

妈妈

牺牲

放弃

爱孩子

分类: 荻花收藏

    妈妈的宿命

   

    有一次乘晚上航班从北京回来,前座是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儿,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里,那个孩子的哭闹声一直未间断,一会儿是“要面包要面包”,一会儿又是“要香肠要香肠”,给了他这样还会要那样,给了那样又会要另一样,怎么哄也是哭;去年五楼张从美国抱回来她妹妹的混血男孩儿,当时还不满一周岁,话也不会说,可一路上一声都没哭过,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玩,回来见到我们也不认生,就知道裂着嘴笑;这次去欧洲,在机场、火车站里都能看到那些三四岁的小男孩,吭哧吭哧地地拖着比自己还高大的行李箱,母亲却在旁边悠哉悠哉地走着,并不出手相助。

 

    最近去看木木出生两个月的儿子,就跟她讨论了这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天生爱哭吗?是西方的孩子天生体力更好吗?是我们更爱孩子吗?我想其实不是的,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抚养孩子的模式,换一种方式爱孩子,我们的孩子也不会总是哭闹的,我们的孩子也会很早自力的。我在《读者》(2014年-11)上读到这篇文章,转贴过来给木木看,也与喜欢的朋友一起分享。

 

妈妈的宿命

作者:无为

 

  一辆商务车停下来,车门打开,孩子们鱼贯而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六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六七岁,最小的看样子不到两岁。高个子妈妈大步流星走在前面,小的跌倒了,她根本不管,哥哥姐姐们也不去扶,原地等他自己爬起来。那一两岁的小娃娃走路不稳却急急地想跑,不出十步必跌一跤,连跌几跤后,他哇地哭了。妈妈挥手让几个大孩子先进去,自己原地蹲下,冲孩子张开双臂。孩子止住哭,缓缓爬起来,像一颗炮弹一样射向妈妈的怀抱。

 

  作为旁观者,我几次欲冲上去扶起摔倒的孩子。妈妈亲了亲孩子的脸颊,放下,让他自己走,她跟在后面。300米的距离,孩子至少跌倒了七八次,妈妈一次都没有扶,那份淡定与冷静,让人觉得那孩子仿佛不是她的亲骨肉似的。

 

  老外爱孩子,天性与我们一样,但比较理智,不容易溺爱。绝大多数人家的孩子,到了18岁,就会脱离父母自立门户。给我家剪过草坪的埃文,他放暑假回父母家住了一个月,水电费、伙食费、房租父母跟他算得清清楚楚,分文不少。中国父母断做不出这样“残酷”的事。

 

  老外带孩子,比我们得心应手。表妹说她的邻居连生两个孩子,直到孩子出来学步时她才发现。她几乎听不到邻居家婴儿的哭闹声。后来,她自己有了孩子,也学着美国人的方式带,才明白过来,老外带孩子真有一套,与我们完全相反:孩子一哭,立马放下不管;孩子乖乖地老实了,才抱抱以示奖励。这样训练过的孩子很少哭闹,又乖又好带。

 

  想起我当年生孩子,一个娃娃让全家累趴下,别说哭了,孩子哼哼两声,家人都会急忙抱起,又是拍又是哄。

 

  中国的家庭是一个孩子全家带,老外是一人带几个孩子,我见过不少家庭主妇一人拉扯两三个孩子的。这其实也是环境逼出来的,美国人一成年就跟父母拜拜了,美国父母也没有含饴弄孙的愿望。美国的人工费贵不说,保姆也是按时上下班的,不可能一天24小时给你服务,所以,美国家庭一旦有了孩子,甭管太太是哈佛博士还是耶鲁博士,统统回家当全职太太。

 

  这又催生了一种无奈,我的中学同学,成绩优异,千辛万苦读到麻省博士,专业是核物理,在我眼里,她可是距离诺奖仅几步之遥的人物。

 

  谁料,就这么一个人物,一结婚,一生娃,活动空间立马由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实验室转移到油烟屎尿娃娃闹的家庭小环境来了。

 

  我来美国后找她叙旧,她感伤地说,等孩子们大了,她辛苦读书追求到的真理也全部荒废过时了,早知道是当家庭主妇来的,读个大本就足够了。

 

  有意思的是,她反倒羡慕起我来了,说我玩文字的,笔头只会随着岁月的沉淀而越来越有分量,当十几年家庭主妇后,说不定一飞冲天,成绩斐然。而她,只能缓缓沉入永夜,不再有任何发光的可能。

 

  都说中国妈妈为了孩子失去自我,美国妈妈又何尝不是?一样的牺牲,一样的放弃。

 

  也许,这就是妈妈的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