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经智: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在挣扎中前行

标签:
钢铁转型中国钢铁兼并重组财税体制财经 |
分类: 赛迪经智 |
中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企业盲目投资、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等现象,造成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盈利能力欠佳等后果,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引导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提升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兼并重组,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反而更加严重,产业集中度也未实质性提高,盈利水平依然很低。
一、行业兼并重组任重道远,整合效果尚未显现
从1997年到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虽然兼并重组事件频频发生,但是从行业现状来看不仅离设定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整合的效果也未体现出来。
在上述期间,中国钢铁行业内一共发生了80起兼并重组事件,但是在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39.4%,比2012年下降6.5个百分点,离《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在2015年底达到6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与此同时,此前以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钢铁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的愿望也未成为现实,许多兼并重组事件仅停留在纸面上,实质性重组尚未开展。加上盲目投资依然持续,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9%,其中2013年1—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利润只有1.05元,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
二、行业兼并重组体制障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兼并重组的推进
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涉及到财税利益分配、人员安置等体制性障碍,是阻碍行业兼并重组推进的困难所在。
(一)财税体制限制了跨省兼并重组的开展
以财税利益分配为例,根据中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央企业的所得税和上缴利润划归中央财政收入,地方企业所得税和上缴利润划归地方财政收入。出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通常不愿意出让其境内的钢铁企业(尤其是处于盈利时期的企业),更愿意在省内进行整合。
根据赛迪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数据库统计,从1997年到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发生在同一省、市内的兼并重组事件最多,共42起(其中央企主导的5起、地方国资主导的23起、民营企业主导的14起),而同期跨省兼并重组事件为30起,跨国兼并重组事件为8起。此外,被跨省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则多是连年亏损,如被辽特钢重组的北满特钢、被首钢二次重组的通钢、被鞍钢重组的攀钢等
(二)人员安置问题限制了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开展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人员安置面临强烈的情感障碍和身份认同问题,导致到中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通常发生在同一所有制钢铁企业之间。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但是重组后通常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员调整,如何妥善安置原有企业职工特别是国企职工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困难。2009年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虽然股东已经协商一致并履行了相关审核、审批手续,重组方案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但是通钢集团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未参与、其诉求也未得到重视,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并出现人员伤亡。
根据赛迪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数据库统计,从1997年到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以央企和地方国有钢铁企业为主,民营和外资钢铁企业为辅。其中央企主导的兼并重组事件25起,地方国资钢铁企业主导的34起,民营钢铁企业主导的只有19起,外资钢铁企业主导的2起。
(三)破除体制性障碍需要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政策
为破除上述障碍,2009年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但是上述政策均缺乏利益相关方协调的细则,很难有效指导具体的兼并重组事件,而2009年即提出要出台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始终未露庐山真面目。从实际兼并重组事件来看,体制性的障碍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难以破除。
三、行业兼并重组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整体来看依然在挣扎中前行
尽管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道路存在很多障碍,但是经过各方近二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
(一)兼并重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表现在跨省、跨国兼并重组事件持续增长。上海的复星集团在2007年对海南钢铁的重组、2008年收购天津钢铁47.5%股份,江苏的沙钢在2011年以沙钢集团安阳永兴钢铁公司与安阳华诚特钢公司和河南汇丰管业公司、河南利源煤焦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均是国内钢铁企业市场化重组的典型事件。
此外,鞍钢在2011年与英国斯坦科集团联合收购英国USS加工中心,武钢在2012年收购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的激光拼焊集团是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市场化并购的积极尝试。
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能够跨越地域利益的束缚,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是钢铁行业未来兼并重组的大方向。
(二)行业跨区域重组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物流成本
兼并重组在中国钢铁行业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要求,中国钢铁行业产能将向沿海沿江钢铁企业集中、形成数个沿海钢铁生产基地。
2008年武钢和柳钢在广西防城港联合成立了广西钢铁集团,通过三期项目形成6000万吨的总产能;2012年宝钢受让广东国资持有的湛江钢铁71.8%股权,继续推进年生产铁92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938万吨的湛江钢铁项目。
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在过去数年中正在通过在港口城市建设钢铁生产基地,逐步优化产业布局,有效降低原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未来随着我国物流成本不断攀升,钢铁行业产业布局优化将持续进行。
(三)整合资源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众多中小钢铁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装备差、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过往的事件来看兼并重组是实现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
在2010年鞍钢与攀钢重组,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提升我国钒钛产业规模和技术,使鞍钢的钢铁产品结构升级。位于河北的国丰钢铁、银丰钢铁、新丰钢铁通过第一次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装备,集中力量建成了热轧卷板生产线;国丰钢铁通过第二次兼并重组成立唐山渤海钢铁集团,新建铸轧机组、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实现产品结构再次升级。
(四)上下游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逐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布局,是提升钢铁企业在原料和产品市场议价能力的重要战略,兼并重组是中国钢铁行业完善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手段。
在产业链上游的兼并重组中,2009年宝钢收购澳大利亚综合矿业公司阿奎拉矿业15%股权,武钢收购加拿大采矿公司CLM公司19.9%股权,增强了在国际铁矿石开采和交易中的话语权。
在产业链下游的兼并重组中,2009年鞍钢收购维加诺公司股权,2012年武钢收购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集团,提升了钢材产品深加工能力。在“资源型”收购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体现出由“资源型”向“资源+技术型”转移的趋势。
(五)联合重组实现规模效应,有效应对节能减排新形势
规模效应是钢铁行业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兼并重组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规模效应、应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2011年宝信钢铁联合多家钢企组建河北宝信钢铁集团,2012年湖北丹福钢铁集团和省内多家钢企联合组建新的湖北丹福钢铁集团。
类似的兼并重组近年来在河北、云南、山西、陕西均有发生,这表明面对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和环保压力,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统一原料采购、产能优化、产品销售,实现规模效应和应对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