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汽车零部件本土化发展推动“汽车强国战略”实施

标签:
汽车零部件汽车强国战略本土化中国汽车外资财经 |
分类: 赛迪顾问 |
近日,上汽旗下的华域汽车收购合资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50%股权,使之成为独资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增资扩能。近期这一系列事件推动了汽车零部件本土化进一步的发展,这将为“汽车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正面影响。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零部件方面缺乏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绝大部分都是外资独资或者是控股企业所生产,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要推动“汽车强国战略”,必须通过发展零部件来完善产业链,形成一批世界级的零部件供应商。
汽车零部件是支撑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汽车行业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将针对本土汽车零部件发展这一话题,从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之路,推动“汽车强国战略”的实施。
一、零部件投资强度不高,整零合作关系尚未成熟
得益于整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2年,全国汽车零部件实现总产值2569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4%,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8.6%。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4%。
图1 2008-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与增长率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2年,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结构中,传动系统、车身及附件和发动机系统的产值占到零部件总产值的55.6%,是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拉动力最强的三个细分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有如下特点:
重配套、轻售后。由于汽车制造环节产值大,对地方生产总值贡献大,国内零部件行业“重配套,轻售后”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将较多的资源投向了汽车制造,而对发展汽车服务业不重视、投入少。在国际成熟市场,服务的重要性占1/3,利润的2/3来自于后市场,而中国只有1/10左右。售后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导致国内整车配套市场的规模要远高于零部件更换市场。零部件企业在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障碍:整体实力偏弱,民营企业居多,各自为政,分布零散、管理混乱、缺乏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差,不仅规模小、行业集中度偏低,而且大部分靠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无序,产业水平无法提升。
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相对于整车,零部件投入的周期更长、资金门槛更高、经营风险也更大,核心技术积累缺乏依然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弊病,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少、利润水平低的低端领域,价格几乎成为了国内企业惟一的竞争手段。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中国“汽车强国战略”的实施。
外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控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以后,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国际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际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国内引进技术合资企业超过1200家。由于外资企业的迅速到位,其市场份额已超过一半,核心零部件更是处于垄断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外商独资及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三元催化器、电动天窗、空调系统、汽车座椅总成、电动玻璃升降器、照明系统、自动变速箱、高压燃料泵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高达75%以上的市场份额。
行业总体投资持续增长,零部件投资强度不高。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的高增长态势在2011年开始趋缓,但是行业总体投资规模仍呈上升态势。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吸引全球车企投资的规模超过93亿美元,加上国内厂商在整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投资,行业总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中国汽车零部件投资规模长期占整车投资的40%左右。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零部件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零部件投资通常大于整车投资,整车投资与零部件投资的比例通常为1:1.3至1:2,在中国却正好相反,汽车零部件投资规模长期占整车投资的40%左右,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不但使得零部件投资的规模小于整车,同时零部件领域的投资速度也往往落后于整车。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零部件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零部件投资强度不高已经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
国内整零合作体系尚未成熟,本土企业实力有待提升。中国政府部门一直在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零部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生产集中度不高、结构层次不清的现状已经影响到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恶意竞争加剧,阻碍了按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组成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企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总成厂与零件厂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难度。由于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共进、互利、双赢的责任意识,导致产业链不牢固。而不稳定的单纯供求关系又导致零部件厂商在与采购方合作中往往处于从属的不利地位,导致零部件企业因市场风险大而犹豫,反过来又影响双方的合作。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受到多重挑战,产业面临长期整合
虽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跨国公司加大投资,市场争夺战加剧。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随之而来的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控制压力增大,我国汽车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加,很多跨国公司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力度,中国市场争夺战加剧,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对中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节能、环保与安全标准更加严格。越来越严格的节能、环保、安全标准,如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这些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增加了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性。
国际贸易保护提高了零部件企业出口成本。随着我国零部件技术的提升和出口增多,发达国家感到压力渐增,他们可能会采取反倾销手段,或者制定新的质量、技术、环保法规来维护本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这使得国内零部件企业出口成本大幅提升,包括各种不合理的税费及国际诉讼产生的高额成本。
东南亚、南美地区低成本化对中国企业形成威胁。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对我国零部件产业造成一定压力。论成本优势,中国可能无法与这些国家相比。如果不能依靠技术进步取得领先地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成本优势将丧失。
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合力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针对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以及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赛迪顾问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培育自主民族品牌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中国吸引了全球各大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面对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共生的局面,中国政府一方面要在世界贸易环境下制定积极的政策提升中国零部件产业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亟需培育并形成自主的零部件民族品牌。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政府需要继续完善零部件进出口、产品管理、贸易平衡、投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与国际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接轨。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组织并参与国内零部件行业标准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上来,为提升“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零部件产业升级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量企业经营着技术难度低、利润空间小、资源耗用多的产品。对于合资企业,中国扮演着全球生产基地的角色,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靠合作外方在国外的研发基地进行。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国产化方面,只有少数零部件企业开展了有限的产品本地优化设计。若想改变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弱的现状,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从材料、工艺、设计、制造等多环节入手,全面提升国产汽车零部件的技术竞争力。企业通过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自主开发、联合科研、合作制造等多种形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才有能力向利润空间大、资源耗用少的产品领域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改变目前的产品结构,从低端制造向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成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合作成立以汽车零部件相关的技术研发、标准化、产业化工作为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应用及工程,搭建汽车零部件产学研平台,联合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建立产业技术合作机制和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人才,提高从业人员对本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知水平,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或联合实验室、产业基地等,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