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光物联成为热点领域

标签:
物联网光物联赛迪顾问财经 |
物联网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是全球各发达国家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初具基础,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这对于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促进两化融合,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联网产业正加速发展
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2627.4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规模分别为71.9亿元、577.1亿元、870.0亿元、984.3亿元和124.1亿元,各层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7%、22.0%、33.1%、37.5%和4.7%。相比其它各层而言,物联网应用层的规模明显偏小,说明我国的物联网应用尚处起步阶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的中国来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国家大力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而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能性,即让过去被动的“物”,呈现主动的身份与感知,以增加更多的智能性,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拓展空间。一个拥有巨大拓展空间的产业,其发展机遇期是非常有限的。经验表明,工业革命真正的创新是在最初的三十年之内完成的,电气革命也是如此。因此当前要依靠创新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可喜的是,国内诸多科研院所或企业,如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微电子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武汉邮科院、普天通信、中电集团、中电科技等均开展了传感网及物联网的研究,已在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方面获得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创新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
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广东、武汉等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201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物联网产业的现状及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进行梳理和部署,指出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是我国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政策、财税、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广泛的应用为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推动必将加速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光物联”正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热点领域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产业各细分领域正在不断涌现,特色化应用也正纷纷出现。其中,“光物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热点领域之一。从定义上看,“光物联”是基于光电子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光感知、光传输、光显示、光照明等技术与应用节点,实现光电技术与物联网产业的全面对接。一方面,“光物联”产业是物联网产业的深入和细化,是物联网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光物联”是光电产业的拓展和延伸,是光电产业拓展与升级的重要方向。
“光物联”体系架构上,其与物联网的整体体系架构相类似,也可相应的分为五层,分别包括技术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其中,技术支撑层是指光物联体系中所涉及到一些关键性、支撑性技术,如感知技术、组网技术、信息处理及安全技术等;感知层是指主要以光纤传感器、CCD/CMOS、激光扫描等感知器件作为信息感知的手段,实现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层主要指依靠光纤网络和无限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输;平台层的主要功能是依靠软件系统、计算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软硬设施的建设,为各类应用提供综合性的运营和支撑平台;应用层是指光物联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除了涉及到的一些关键硬件外,如设备、终端等,还包括在这些行业运用光物联技术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些新型服务业。
图3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03
“光物联”作为物联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无线传输为手段的无线物联网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由于其部分技术的不成熟性,目前在应用中尚存一定的劣势。
表1
体系架构 |
主要产品 |
优势 |
劣势 |
感知层 |
光纤传感器 |
灵敏度高:光物联中的很多应用领域都会用到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同传统的电子式传感器相比,其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0-9以上,可以用于测量极微小的信号以及参数变化量。 可以感知多种物理量:光纤传感器可以利用相近的技术构成传感不同物理量的传感系统,实现多种物理量的方便感知和测量。 电绝缘性好、抗电磁干扰性:由于光纤传感器直接对光信号进行感应,因此具有较强的电绝缘性和抗电磁干扰性。 |
功能型光纤传感器成本较高:和普通的压敏、热敏传感器相比,功能型光纤传感器需要特殊光纤来制造,如光纤陀螺,光纤水听器等,成本较高。 |
CCD/CMOS |
|||
激光扫描 |
|||
传输层 |
光纤光缆 |
信息传输频带宽,质量高:光物联的传输层,信息主要采用有线的光纤光缆进行传输,其具有传输频带极宽,通信容量极大,传输损耗极低,信号之间串扰小,传输质量高,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传输和铺设,而且抗化学腐蚀能力也很强。 保密性好,抗干扰性强:光物联采用光作为传输层的传输媒介,而光在光纤中传输时,不会受到外界电磁场得影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更加适合应用于国防、军工及民用航空航天等这些保密性、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领域。 |
必须有线传输,光纤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光物联的传输过程必须要通过有线光传输网络来进行,缺少无线传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不能够应用于高山、矿井等特殊场合的传输应用,同时光纤的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切断和连接,分路及耦合实现技术较为复杂。 |
光通信器件 |
|||
光通信设备 |
|||
应用层 |
光存储设备 |
信息存储量大,保存时间长:采用光存储的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具有数据存储密度高,容量大,存储寿命长,携带方便,低成本,高效率等众多优点。 |
数据读取速度慢:采用光存储的方式,数据信息的读取速度相对于硬盘及直接存储方式的读写速度都较慢。 |
光显示设备 |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03
三、“光物联”具备良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在光传输领域,光纤光缆产能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与日本企业在光电器件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而欧洲光通信产业则略有衰退迹象。随着FTTH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光通信市场规模将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光通信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随着3G产业链日臻成熟与完善,其用户数量和终端种类正在迅速增长,全球3G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期,而3G及其升级技术的强劲发展将不断开创新应用,持续开拓新市场。此外,FTTX网络和3G网络的建设都将带动光网络相关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此外,国家电力网、铁路网、公路网、运输管道网等大型工程设施及相关设备的互连可以广泛使用光纤传感技术,发挥其长距离、高灵敏度,传感合一的优势,并与各种设备实现物理系统的整合,实现高效监控、科学管理。光物联逐渐成为物联网应用层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