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下乡,是一场持久战

标签:
it |
从2009年2月开始,国家开始推行“电脑下乡”计划,电脑正式被列入“家电下乡”的范围,以此进一步撬动农村内需市场,刺激以农村为中心的电脑消费。通过两次招标,电脑下乡的实施范围已从16个省市迅速扩充至全国所有省市。电脑下乡政策的推行,似乎比预期进展还要迅速,但根据商务部网站以及赛迪顾问相关监测渠道的信息来看,近2个月来的“电脑下乡”产品销售情况,并未如预期那样乐观。
回顾过去几年,PC业界也曾发起过颇具声势的“下乡”运动,但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不得不让人重新反思。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尽管“电脑下乡”的补贴政策能够为拉动农村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推动效应,但农村PC市场仍需长期培育,“电脑下乡”注定是一场比拼厂商“内功”与“耐力”的持久战。
面临考验 尚待产业链各方齐发力
“电脑下乡”对于目前正面临困境的国内PC厂商来说,无疑是一大良机。但PC产品要想真正进入农村市场,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市场的广阔性、居民分散性和农村用户受教育水平的特性,决定了这块看似诱人的大蛋糕实际上却比1-3级中心城市更具挑战性。
销售渠道是电脑下乡实施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与其它家电下乡的试点城市由政府指定一些乡镇家电卖场来进行销售不同,电脑下乡的渠道存在相当难度。一方面,其以代理销售为主的模式增加了产品在销售、配送上的复杂性。县级市场的渠道辐射力度有限,且渠道管理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广袤农村区域分布分散,因此购买力也相对分散,销售网络的覆盖程度也是个问题。
售后服务也将是电脑下乡面临的一大难点。一方面,在农村,电脑发生故障大多是由于软件问题,比如查杀病毒、系统恢复等问题,这些对于城市用户可能并不困难,但对农民来说,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厂家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在地域偏远的农村,电脑出现故障后,送修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如服务网络能否覆盖?服务响应和配件更换是否迅速?从目前各PC厂商启动的计划来看,售后与维修网点大多还只铺到县城,要真正实现村一级的上门服务农村还有待时日。
另外,产品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如何满足农村市场需求,也是厂商面对的一个考题。要想纳入“电脑下乡”计划,就必须符合政府采购对农村电脑产品的要求。性能方面并非是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应考虑农村用户的特殊需求,从应用入手,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帮助农村用户获取更多农业生产、农业服务、教育、医疗等资讯,开发出针对农村需求的产品。另外,农村用户对电脑的了解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如何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并提供良好的本地化培训,让农村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电脑产品,也是需要厂商着力解决的。
电脑下乡是一个涉及产业链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整体工程。农民电脑知识的严重缺乏、宽带的高昂价格、农村网络信息匮乏导致电脑增值应用受限、售后服务的不便等等,诸多待解难题并非一家PC厂商就能解决。政府的政策出台很及时,厂商的针对性下乡计划跟进也很迅速,但还需要上游的软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渠道商、物流提供商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才能促进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
前景看好 仍需几年培育期
当前,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事业建设,我国的整体投资都在往农村倾斜。而随着电脑下乡的实施,电脑将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逐步进入农村,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速,进而会催生更加蓬勃发展的农村市场。中国有2000多个县,2万多个镇,60多万个行政村,有2亿多农户、近8亿农民。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网民数量已超过5000万,未来几年年平均增长率将过100%。相较于95%的电话普及率,目前不足5%的PC普及率让我们有理由对农村PC市场充满期待。
图1
http://www.ccidconsulting.com/upload/14850.jpg
农村虽然有潜在的广阔市场,但要真正做到深入农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赛迪顾问认为,农村市场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仍属于培育期,需要经过这段时期的培育,才有望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期。而“电脑下乡”本身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内并不能马上得到更多回报的浩大工程,“三高一低”(高营销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服务成本、低回报)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存在。因此,对于PC厂商来说,中标并不能代表就占领了市场,需要PC厂商从产品设计、渠道建设、网点建立、服务配套等各方面都要经过深厚的耕耘积淀,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先有投入,有付出才可能有市场回报。当农民真正对电脑有切实的需求,并且遍布农村的整个销售渠道以及售后服务体系趋向完善之时,就是广阔的农村市场真正爆发之时,也是厂商收获丰硕成果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