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多晶硅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2009-06-19 14:00:27)
标签:

杂谈

  赛迪顾问开发区咨询中心咨询师  江华

  2008年电子材料行业发展的最大亮点非多晶硅材料莫属了。由于国际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拉动以及巨大的暴利诱惑,各地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2006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只有287t、2007年有1130t、2008年的产量已达4000t左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0%,多晶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增长速度突飞猛进。但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了太阳能产业的增长预期;而且随着电子消费产品市场的萎缩,集成电路用多晶硅的需求量也开始减少;与此同时,新技术发明也对多晶硅产业形成挑战。2008年12月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现可将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高50%的方法,并已经通过了实验室的验证,新方法中硅的使用量仅为当前产品的1%。

  多种因素使多晶硅的需求增长放缓,但同时多晶硅供给却大规模扩容。据统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可达到12.5万t,其中太阳能用多晶硅为9.7万t,但2010年太阳能用多晶硅需求为8.3万t,到2010年底太阳能用多晶硅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景象。在多晶硅供给紧缺度下降后,现货价格将迅速向长单价格靠拢。业内人士预计,2009年多晶硅市价将下降50%左右,到目前为止,多晶硅的零售价已经从400美元/kg跌落至100美元/kg;而到2010年底,现货价将基本和长单价格一致,约为60美元/kg,有分析师甚至预计多晶硅价格将重回40美元/kg。

  多晶硅价格的下滑是否意味着多晶硅产业已经步入成熟期,其实远未如此。目前整个光伏产业仍是以政策为导向的产业,目前的光伏发电成本为3元/kWh,较传统发电0.5元/ kWh左右的成本仍有不小的差距。前几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全是由于德国、西班牙等国的能源政策以及各国企业家对光伏产业美好前景的憧憬而引起的。在整个光伏电池产业链中,几乎60%以上的利润来自多晶硅,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降,太阳能电池终端产品的价格也会下降,发电成本也会降低,当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kWh以下时,多晶硅产业将由政策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将来的多晶硅市场也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该产业的前景仍比较乐观。

  目前,国内有近50~60家企业已经或准备进军多晶硅,可能投产和已投产企业近40家,规划总产能8.8万t,在建产能达4.4万t;预计到2010年将新增3万t以上的产能,相当于2007年全球的总产量。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已经居于全球第一位,2007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占据了全球多晶硅产能的25%,预计今后中国所占份额还将继续扩大。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多晶硅产业繁荣的规模扩张背后却显现出一些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中国多晶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着不利的影响。

  一、中国多晶硅产业存在的问题

  1.盲目的低水平扩张严重

  一夜暴富的童话使光伏发电吸引了中国众多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人的目光,暴利的多晶硅环节自然也逃不出具有强烈驱利性投资人的眼睛,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多晶硅生产上。在众多进入多晶硅生产领域的企业中,包括传统能源及能源设备企业,如东方电气、乐山电力、岷江水电等;光伏下游企业,如江西赛维、江苏中能等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厂家;还包括非能源企业。总的看来,前两者介入这一行业多出于调整整体布局或构建完整产业链考虑,具有一定的规划和战略性;而非能源企业进入则更多看重多晶硅生产环节的利润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缺乏光伏产业背景。不同来源资金的大量投入使部分地区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盲目扩张成为一种必然。

  2.所用生产工艺仍不成熟

  国内上马的众多多晶硅项目,大部分采用改良西门子法,1kg产品电耗多在300kWh以上,成本价在450元/kg左右;而国际大厂的成本在30美元/kg以下。按照多晶硅的投产周期,2008年底和2009年初投产的多晶硅项目在2年后才能达产80%。国内企业满产之日也是多晶硅暴利结束之时,国内企业将重新面临以质量和价格取胜的竞争市场。基于上述分析,到2010年底,多晶硅市场价格很可能会降到目前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下。因此,如果企业技术不升级、不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努力提高转换效率,那么在将来的竞争中会被无情地淘汰。

  另有一些项目采用冶金法生产多晶硅。冶金法具有成本低、建设周期短、无化学污染等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用冶金法制备多晶硅还徘徊在科研、小规模实验当中,并且产品还达不到太阳能级硅的质量要求,稳定性也较差,使用过程中衰减严重,而且如果冶金法要实现量产,考虑到除硼等杂质的因素,所需的投资较改良西门子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的改良西门子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规模生产的能力,一旦其工艺逐渐成熟,成本逐渐降低以后,冶金法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得而知。

  3.在安全生产与排放问题上存在隐患

  如何处理多晶硅还原出的尾气是多晶硅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然而这个技术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领域。中国多晶硅生产除了洛阳中硅高科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进俄罗斯的多晶硅提纯技术,如南玻、江苏中能等,或在俄罗斯的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新光硅业、东方电气等,但这些技术在规模化生产、闭环生产、产品能耗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处理副产品四氯化硅的方法是销售给下游需要四氯化硅原料的化工厂,但由于需要四氯化硅的企业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多晶硅企业的增长速度,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多余的四氯化硅,多晶硅企业将受到严厉处罚。此外,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易燃易爆气体,企业一旦管理不善,还会造成有毒气体泄露,发生爆炸事件,这也给很多技术不成熟的企业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中国多晶硅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让先前异常火热的多晶硅市场骤然降温:价格下降了近2/3,一些生产多晶硅的企业没有挺得过这个“严冬”,或者停产或者倒闭。然而,近日国内又有不少企业开始了多晶硅项目的建设和扩建,毋庸置疑,光伏产业市场有很大潜力,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欧洲的需求会重新启动,对多晶硅的需求仍会很旺盛。同时,经济低迷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材及设备价格比较低,因此建设成本也会相应降低。赛迪顾问认为,多晶硅企业在新建和扩张产能的同时,需要升级产业结构,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为先,加大对多种多晶硅制备技术的研发

  多晶硅产品的主要用途有2种:一种是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另一种是用于集成电路。2种用途对多晶硅产品的性能参数要求也不尽相同,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9N~11N;而太阳能级电池在保证光电转换效率与寿命的前提下,对多晶硅纯度的要求则没有那么高,大致在6N~7N左右。不同的参数标准决定了不同用途的多晶硅的制备方法也有差异,电子级多晶硅一般是使用高成本的化学法,主要是改良的西门子法;而太阳能级多晶硅则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对于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备,除了改良的西门子法外,还有冶金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等。

  中国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主要在多晶硅提炼技术上,国外的改良西门子法已经发展成熟,但一直为几家大公司所垄断,对中国实现技术封锁。因此我们应集中科技资源,共同研发制定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总体布局、技术路线、工艺方法、环保和综合利用方案等,除获得成熟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工艺外,加大力度对流化床法、冶金法等多晶硅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并针对不同的市场,形成多种工艺技术既相互竞争又各自针对合适目标协调发展的技术格局。

  2.与下游电池厂商加强战略合作

  多晶硅项目是一个投资巨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环保事故高的风险项目,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才可能获得成功。由于这些特殊性,尤其是技术风险,所以在多晶硅项目的资金筹措上,必须保证充裕的资金。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多晶硅生产商可以以合资、参股、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等方式与下游产业链生产商加强合作。

  3.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研究开发工作

  为了限制多晶硅企业的盲目扩张,需要通过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开展多晶硅关键技术、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加大研发投入,走出一条中国自主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路子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中国的多晶硅制造技术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就会在可能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4.中外合资建设多晶硅厂

  建设多晶硅厂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资金。近年来,国家间、公司间的合作合资项目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世界硅材料产业发展的一股潮流。而且根据多晶硅市场需要,国家应鼓励和扶植中外合资建设多晶硅厂,其好处一是分担巨额投资费用,减少国内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二是共享先进技术成果,迅速缩短中国硅材料工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三是利用国际大公司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结语

  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千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降低能耗以及注重环保上仍有一段路要走。国际市场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提高技术含量,不断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转暖时迎来新一轮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