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一、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提高园区运营效率
目前的园区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从规划、征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开发等,园区管委会全程参与。这样,政府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环节,因体制性因素导致资源配置以行政性的手段进行,反而降低了园区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硅谷和筑波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高科技基地,但发展情况完全不一样,硅谷充满生机和活力,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象征,名噪于世;而筑波则发展迟缓,日显僵化,难能实现理想的预期而被世人逐渐遗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几乎同时起步的高科技基地,结果却如此大相径庭?赛迪顾问认为,筑波发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体制的缺陷。硅谷是市场主导,没有政府指令、没有行政干预,一切由市场来检验,人们遵守法律,维护市场规则,而筑波是政府主导,一切由政府包办,一切都是行政行为,一切都按计划办事。这种制度的差异导致两个科技园在思想观念、创新环境、科技水平、人才技术、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园区的“二次创业”过程中,政府应该从一手包办中解脱出来,站在园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走市场化开发模式,淡化有形政策,强化无形服务,提高运营效率。
二、从单一投资转向多元投资,实现园区市场化运作
传统的园区建设投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府作为风险投资主体难以取得成功,这主要是由于:1、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投资,而政府官员中能够胜任这类工作的人才比较少;2、政府充当投资主体意味着政府官员同时身兼风险投资公司负责人,在我国相关领域监控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使投资者远离压力和监督,不必对其投资结果负责,权力腐败难免出现,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选择;3、在政府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中,资金运作者必须对上级政府负责,因此不可避免地可能出现行政干预。
为了避免单一政府投资主体的缺陷,就应该改变园区投资主体,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园区建设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更好的发挥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与功能。同时,通过政府推动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特色园区建设领域,将特色园区由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为主。
三、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确保园区特色产业
园区二次创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关键。园区规划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将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或者特色产业,同时还要贯彻中央建设“生态节能型”社会的精神,因此在引驻企业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效益、环保等多方面的指标。但是部分园区为了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只要有效益,不管该企业、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一概引进来。最终的结果一方面使得园区内企业“琳琅满目”,产业结构混乱,产业特色不鲜明,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产业链关系,彼此相互独立,虽然空间位置接近,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虽然园区经济发展起来了,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但重污染企业严重破坏了当地环境,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都造成了极大影响。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高端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观念转变,就是要注意选择附加值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环境污染低、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园区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有选择性地引入企业,有意识地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就是要引进合作企业,搞好基础配套建设等工作。这样既可将政府有限资金用于其它方面的建设,同时又可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改善投资环境。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多方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必将成为园区“二次创业”的主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