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者亦佳——琅琊山《大道无边》碑石小记

标签:
情感 |
陈仲明
与苏南先生相识始于网络,起初看到苏南名字,我以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文艺青年,后来才知道,是和我同龄的耳顺之人了。
南京电视台屡播不辍的《金陵文脉》电视系列片即出自他手下。
苏南先生擅于摄影和编导,亦是治印高手,他的印锐气十足,有着金陵印人不易有的雄浑凝重,始于其品性、见识和视野。因了彼此心有灵犀,渐渐我们熟悉了起来。
他治印屡屡挑剔自己。如今网络迅捷,他刻好,立马在微信发出,发出对自己所刻之印不满意之叹,作为观印人,我却觉得他的印刻得挺不错。对创作的作品自我挑剔且不如意,这其实是创作人的心理所致,甚至是一种创作者的“病”。
我曾经摘记一语:不足处甚好,偶然者亦佳。觉得此语颇哲理,可使苏南的那种心态有所开窍,于是将此语送给他。
艺术创作,对于严谨者而言,往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内心看重作品的重要,则越是创作不出如意之作。
我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为风景名胜题书镌石或匾额,因为心中特看重此事,往往屡屡泼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于是满屋纸张狼藉。可经过一夜的时间,昨天你觉得最不满意的,此刻觉得恰恰是最好的,这就是创作时的一种特殊心态:一旦看重那次创作,无疑就负有沉重的心理包袱,你带着挑剔眼光去看作品,怎么会有如意之作?
偶然者亦佳,是长期的艺术积淀出于激情而于瞬间的迸发。
几十年岁月,我有过几张至今感觉不错的作品,《大道无边》《银杏古风》《人生如戏》《卧堂》,都是瞬间迸发之作。
最为偶然的是《大道无边》,其时未届不惑,在美术系教习书法,在教学大楼下捡了一支学生摔掉的破毛笔,笔毫又短又粗又秃,破笔在手,案头宣纸随意所涂,却不想成了得意之作。如今想来,那一刻的心态,真的是应了心底无碍大自在,心也,意也,随意涂抹而得佳作也。后来再写此四字,那瞬间的心无挂碍的随意和自然的心态,就再也回不来了。
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使琅琊山声名远播。
琅琊山位于滁州西南约5公里,是皖东第一名胜,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色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溪流潺湲、森林茂密而得天独厚,位于山中的琅琊寺亦是国务院颁定的全国重点寺院。
琅琊寺中,一坞古木森森状若扶椅的壑地,准备置立大型碑石。2005年寺院顶光住持邀我题书,我就用那件满意之作《大道无边》用于镌石。8米的《大道无边》碑石,深沉凝重、雄浑博大的气势和深邃的山林气息浑然一体。
沙孟海的《天栈古渡》刻于浙江建德大慈岩摩崖之上,气势沉雄,而江浦林散之艺术馆镌刻的林散之墨迹,与浙江沙孟海相比,气格则显于弱。沙孟海用笔多是短粗健毫,加上其对书法风格的决断,他题书的大字摩崖就显示了其书法之雄。江苏的书者,由于区域的文化土壤与氛围,习惯长锋羊毫,加上众多书者自身缺乏啸傲东窗之骨和阳刚之气,作品大多柔弱妩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气格之外,工具在其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写字就是写己,书法能否书人一体?书风与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否浑融?风格的形成能否做到境界的高远?我在远离喧嚣后的多年孤寂时光中,有所悟彻,铸造鲜明风格和深沉凝重的雄浑大气,是独守自身的根本。
概言之:心地要善,心灵要静,读书要多,视野要宽,思想要深,眼光要毒,下笔要狠,气格要高,气场要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