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农民打工者  四十年后艺术人

(2013-01-17 16:09:47)
标签:

隶书碑石

农民打工

青铜浮雕

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

2013年2月27日《泰兴日报》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四十年后艺术人

陈仲明

 

四十三年前的泰兴县城。

县政府西侧,青砖办公房的外面有一个竹篱笆围着的工棚,里面杂乱地堆积着水泥窨井盖和黄沙石子,这是泰兴镇市政工程的临时工棚。

工棚里传来咚咚不绝的捣鼓声,两个稚嫩的少年,手里握着木棍在木制的半圆模板里上下捣弄着混凝土,模板为建桥所需的水泥拱板而制。这两个少年,一个是来自于东门外朱家庄的我,一个是来自于南门外汤家庄的丁沛,说白了,就是进城的两个农民打工者。丁沛还在读小学,就随全家下放农村。我初中只读了一年,老人家发令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农民自古以来就是被歧视为种田的乡下人,仅仅十五岁的城里的初中生,到了乡下,就成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半吊子农民,风里来雨里去,一天的高强度劳动只有一角几分钱的收入。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两个少年就成了悄悄进城为稻粱谋的农民打工者。

泰兴城的地形是个西瓜地形,东南北三面各一个城门,而西面有大西门小西门两个城门。小西门的木头桥开始腐朽而成危桥,拆旧木桥建新水泥拱桥,县政府墙外的作场就是为拱桥而浇铸水泥拱板的工地。

我跟随过船石工队从天星翻身闸的工地迁移到小西门的工地。

我在城里的家是苏利巷一号,与三号的朱东润先生的祖宅紧紧相邻,巷子东北首的邻居杨金甲先生,是科班出身的县水利局工程师,杨工介绍我到过船石工队在天星翻身闸的工地打工。

水利工地的石匠活主要是将石块垒砌成闸墙,最为惊险的是那次高空抬石头。那时的建筑工地不像如今有起重机操作,几百斤重的石头全靠人力肩抬。砌墙是年龄大的石匠师傅的活儿,而搬运石头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活儿,水闸砌到了最高处,在两边的石墙上搁一块40公分宽的厚木板,我们必须抬着几百斤重的石头从木板上凌空而过,木板的下方就是十数米深的混凝土水闸底板,由于饥饿而腿脚发软,前边和我岁数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一个踉跄,我的身体也跟着晃动了一下。转瞬间,我们就会连石头带人摔到十数米深水闸底层坚硬的混凝土底板上。或许是人的潜意识作用,我突然咬牙挺紧了腰杆,大声吼叫着“站住”,晃动着的身体得到了坚挺,避免了一场粉身碎骨血肉模糊的灾难!

我们两人咬牙将石头抬过水闸,人整个彻底地瘫软,躺在湿漉漉的堆满水泥浆的地上。至今,那次硬是撑住腰杆避免身体坠落而落下的腰痛,逢阴雨天气依然会隐隐作痛。

 还有一次抬石头,由于绳子的滑落,石料砸中我左脚的大拇指,血肉模糊,大拇指甲盖也掀了下来,别说如今的注射破抗药,就连药棉包扎也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撕点旧布条裹住使它不出血而已。人们常说寸步难行,血肉模糊的脚指头锥心之痛,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寸步难行!无奈,第二天咬紧牙关依然要到工地上干活,因为只有出工才有饭吃。

在严酷的生活磨难中,石工的那一腔低缓沉重的石匠号子,使少年的心灵感觉到那才是真正的心灵悲怆之声和艺术之歌。

    那时的进城打工是非法行为,前几日与丁沛相聚而忆起旧事,他说,打工的时候,一旦遇到熟人,不是低头掩面,就是悄悄躲起,而规避进城打工的风险。辛苦劳作,居然是非法之事,这就是其时中国生活中的真实。

小西门的桥还没造完,我就回到朱家庄种田去了,推粪、罱泥、肉耙、挑河,挣工分,脸晒得更黑,人也更加清瘦了。

命运的偶然,加上自身天生嗓音的浑厚,我碰上了天上掉下的馅饼,去省城南京师院音乐系读书,这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桂花飘香时节,在宫殿式建筑的钢琴房里,长满老茧的细长手指拨弄着琴键,犹如梦幻一般。大学毕业后在中学讲台度过十年时光,又辗转在大学的美术、中文两个系科教书和读书。万籁俱寂,读书读到精彩处,蓦然击节叫好。字里行间透射出的思想闪光点,在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碰撞出火花,使人如醍醐灌顶而恍然悟彻得深邃之境,具有深刻思想的书籍是最好的心灵之侣。

比我小一岁的丁沛,为了生存,骑着破旧的脚踏车过南京长江大桥,买黄豆换大米,建筑工地的木工活,文工团的舞台美术师,装饰工程的设计家,雕塑艺术的创作者,中国山水画的泼墨人。多变的生活与丰富的艺术,和心底深处奔涌的激情交融在一起而跋涉在艺术征途。

    四十年的岁月忽然而过,时至2010年,由泰兴市委书记张兆江统领,副市长林楠和刘鹏旋先生具体筹划运作,青铜浮雕《延令古城》和隶书碑石《延陵赋》这一互为映衬的大型文化艺术墙得以问世。当年的两个进城打工者,由于艺术之缘,又走到了一起。刘鹏春先生于上海撰就的《延陵赋》,我在夜深人静之时于静寂的书斋以静然之心通宵书就,而丁沛的大型青铜浮雕《延陵古城》,则是融个人艺术激情及真挚乡情,以独特的大胆构思,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协调统一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的鸿篇巨制。草稿和雏形而出,最后的创作是在上海大学一个空阔而寒意甚浓的雕塑棚里。春节刚过,温度零下的春寒和四壁透风的硕大工棚没有火炉没有空调,只有为艺术而求索的雕塑家在此别具匠心的雕琢和再度创作。

    几十米长的一面墙壁,红泥雕塑稿树立其上而见雄伟气势。我自南京三次来到位于嘉定的雕塑创作现场,目睹了青铜雕塑红泥稿自始而终的创作全过程。在雕塑棚的空间,丁沛是走动着的,心潮是涌动着的,激情是沸腾着的。他时而捉刀在泥塑墙上作大刀阔斧的否定和再度创作,时而辅导雕塑专业的年轻研究生对雕塑泥稿的修改和加工。看着这凝注心血的创作场景和让观者震撼的雕塑泥稿,在这个寒意袭人的空间,观摩者如我,心绪也被创作者的激情所感染而热血沸腾了起来。

    青铜浮雕《延陵古城》凝重阔大境界和古城景观的交融,逶迤绵延而成博大浩阔之势,彰显历史的悠远而厚重,雕塑家蓄积在心中的艺术才情和话语,酣畅淋漓地倾注在这红色的泥塑稿之中。

    泥塑稿经各方敲定之后,为保证大型青铜浮雕的完美问世而不落下瑕疵之憾,鹏旋先生亦与丁沛一道前往山东枣庄的青铜工艺厂,事无巨细地关注和督察着青铜浮雕浇铸和最后修饰的每个细微环节。在沸腾着铜浆的熔炉前,我摄下了丁沛与鹏旋先生和一脸古铜色的熔炉工师傅的合影镜头。

    《延陵古城》长20米,属于长卷式的大型青铜浮雕。

雕塑家以长卷形式,将延令古城的景物纳入明晰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显示的城廓屋庐之远近高下,浩淼长江之帆影点点,牧童吹笛之田园风光,银杏苍松之郁郁葱葱,皆曲尽其风姿而莫可数记。全幅气势宏大、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雕塑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其深厚的思想内涵、高瞻的审美视角、雄浑的写实手法,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皆使这大型文化墙展现了博大的气势而具有文化与历史的久远价值。

    历史是人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人创造的。青少年时期的艰辛历程和沧桑阅历的生活储存和感悟,都给艺术创作增添了别具意味和深度的艺术灵感和气势。

    噫嘻,当年两个进城少年打工者,四十年后成了一对依然在求索着的艺术人。

                                           2013年1月于金陵清凉山麓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两个农民打工者 <wbr> <wbr>四十年后艺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