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板桥笔榜”出笼前后

(2012-07-02 07:52:06)
标签:

郑板桥

对联

板桥笔榜

杂谈

分类: 转帖
转自《泰州晚报》2012-7-1

郑板桥“真”,不仅表现了真气、真意、真趣这些一般性的东西,他的“真”最核心的表现还是率性之真。

郑板桥写有一副对联:“种竹似培佳子弟,拥金如拜小诸侯。”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幽默,也充满矛盾,更显得“俗气”。前句写出了他对竹的喜爱,很雅,因为他敬佩竹的高节;后句又表现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很俗。

郑板桥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也就是六十六岁时,还写出一张《板桥笔榜》,告世人以白银换字画之规:“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又说明道:“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的这则笔榜可谓开创了画家公开告白以银易画的先例。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觐见后路过扬州,当地商人都争着逢迎拍马。有个人想请郑板桥为张真人写一副对联,为此他特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长丈许、宽六尺多的大纸,携至板桥处。这纸实在太大,远远超出板桥“大幅六两”的范畴,又要为其撰句,所以就特别地问一下价钱。郑板桥不假思索地开价一千两,来人毕竟是扬州的生意老手,随口杀价五百两,不料郑板桥亦不假思索,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即成上联:“龙虎山上真宰相。”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写下联。郑板桥笑着说:“说好一千两,你只出五百两,我只好给你写一半。”来人这才发现吃了亏,情急之下又去请示大商人,商人哭笑不得,只好如数奉上,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麒麟阁下活神仙。”这也简直有点只认钱不认人了。郑板桥对自己的书画作品明码标价,在当年的扬州城引起很大轰动,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但更多的人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上这一静悄悄的变革。叶调生后来说:“这位板桥老兄真是风趣可掬。与那些道貌岸然,实则视金钱如命,连老友也不放过的假名士相比,他可是一位真正的雅士!”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准确,因为不要钱的画,人人都会伸手,就是不替画家想一想:他靠什么过日子?靠什么改善生活?当然,郑板桥并不是一个嗜钱的人,他曾在《赠金国元》一诗中写道:“富贵如浮云,休言子弟登龙虎。金钱身外物,莫代儿孙做马牛。”

那么,郑板桥为什么要写这个“笔榜”?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郑板桥的“笔榜”是听从老友拙公和尚建议而写的,其起因在于郑板桥名满天下,晚年画艺更加精进圆熟,因此求画、索画的人太多了,让他穷于应付。所以他自书润例,想通过笔榜而减少人的索画,杜绝无端的干扰,使自己稍稍有个安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生计的考虑。郑板桥一生除了十二年从政之外,主要是以卖画为生的,应该说他的“笔榜”也是从他的生存角度考虑的。郑板桥在一副对联中说:“饱暖富豪讲仄雅,饥馑画人爱银钱。”郑板桥四十四岁前,即考中进士之前,生活几乎不值一提,他靠读书和卖画混迹于扬州一带,日子过得很清苦。加之,郑板桥又喜欢游历和喝酒,花钱较多,正如他自己所说:“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所以羞于言利的文人的那块遮羞布也就撕开了。第三个重要原因,这就是救贫扶弱之需。郑板桥讲善道,乐于帮助别人,退官回归时将钱都散尽了,此后除了卖画并没有其他的来源,但郑板桥的助人之为并没有任何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并不是一个什么“两面人”,而是快人快语,坦诚率直的人,他的这个“笔榜”,说得直截了当,毫不虚伪。同时,这个“笔榜”也是他率真人格的表露。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郑板桥毫不隐讳,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就觉其俗得分外的可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