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新城刻石——字面大小的适宜和膨胀

标签:
虹桥新城湖南浯溪泰山刻石严子陵钓鱼台书法 |
分类: 书法创作 |
陈仲明
此刻石,重约87吨,横宽近1200cm,高320cm,每字的高度195cm,镌字凹深10cm。
去年12月24日,与虹桥新城的雷家昌先生和泰兴住建局的刘鹏旋先生,分别从南京和泰兴出发,前往宜兴的华东石材市场选取相宜的石料。大家所见略同,选了这座形同船舰和大鱼的石材,石料于1月10日安置在虹桥新城的入口处。
如今城市建设和小区建设,购买山石而镌刻地址名,已是常见之事,但书法者和具体操作方呈脱节之态。通常由书家写好,具体单位相关人员取走书稿,而书法布局的大小和位置就和书法者无所关联了。通常情况下,书法在石料上占有的面积很小,书法的气势就受到了阻遏。当然,有些书家的风格,一旦书法的字样变大,其弱点反而暴露无疑。如北京启功的字一旦放大,则瘦弱而气小,因为启功书风就不适宜放大。
此次虹桥新城的镌石,具体布局由书写者定夺,因此,书法最大限度地占有了石料的空间面积。如此,书法的气势也就得到了最好的展现。石料前面的空间开阔,如此布局,阅读则有先声夺人之势的效果。
但是,当下的人们,也会出现另一种看法:字大而显得膨胀了。
人们为何会有如此看法呢?如今一般的通例,书法占有石面的空间都不大(这就是如前所述书写者和实际镌石脱钩所致),所以一般人会根据自己的通常所见,认为字太胀了。
其实古代的刻石,书法所占有的空间,通常都是属于当下人们认为的“膨胀”之列的。换言之,今天人们通常认为的膨胀,在古人的摩崖刻石中却是最为适宜的。在阔大的空间,字的大,为人们阅读带来了最大的方便。
翻检资料,古代的摩崖刻石,书法占有的面积往往是修理出来的石面的80%-90%,书法都是最大限度的占有了石面的空间。古代如此,当代也若此。千岛湖的严子陵钓鱼台,书法也是最大限度地占有了镶贴上去的石面空间。虹桥新城的书法镌石,195cm的字高也仅仅占有了石料高度的60%。
石面,应该最大限度地为书法所用。
因为,书法和石面的关系,书法是主人,而石面是为主人服务而存在的。古人的正确见识应该让今天的人们继承下去。参看如下图片。
湖南浯溪
天津盘山刻石
浙江千岛湖严子陵钓鱼台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