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为我题墨
转帖陆镇余序文
宋朱熹对文献有一精辟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内容限于某一地区即为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全面、具体、生动记录一个地区历史发展、地貌、沿革、灾异、风俗、物质、人物、艺文等各个方面情况的“百科全书”,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性、史料性、广泛性、实用性特征。
地方文献的资治、存史、教育功能非常突出。不仅编纂地方志离不开它,凡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需从地方文献中汲取营养。知古察今,古为今用,历来如此。
为增强祥泰之州文化软实力,2009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文化泰州建设工作会议。这是立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跨越式发展,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战略抉择,标志泰州文化建设的春天来临。用泰州历史文化建设当代文化泰州,实现泰州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很快成为人们的共识。
数百年来,泰州具淮南水乡之风韵,显吴楚文化之奇丽,集明清民居之佳构,展革命史迹之风华。这是泰州先辈们创造的泰州城市文化个性。如何将这些文化积淀在新时期得到延续和彰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建设者了解城市发展历史,熟悉城市文化特性,掌握城市文脉。为此,及时抢救、挖掘、整理地方文献成为当务之急。让常年束之高阁、常人不便阅读,而使用价值很高的地方文献成为建设者的案头资料,进入平常人家,成为文化泰州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徐进、周宏华、李华三同志想文化泰州建设之所想,急文化泰州建设之所急,在卷帙浩繁的泰州地方文献中,挑选清夏荃先生的《退庵笔记》进行校注,连同《六客之庐笔谈》、《宋石斋笔谈》及相关资料,编成《〈退庵笔记〉校注》一书出版,为文化泰州建设给力,明智之举,让人称羡,可喜可贺。
夏荃先生一生以收集、整理、考证地方著述见长,“以著书以终”。《退庵笔记》内容丰富,史实有据,文字优美,短小精悍,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人们研究泰州历史文化的入门书。编纂《海陵丛刻》的韩国钧先生称其为泰州地方史实材料中“里人无出其右者”的佳作。
校注地方文献实非易事。断句标点,阅文成诵难度很大,校勘、注释更需花费大量心血。除需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外,更需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退庵笔记》有三个版本。在确定底本后,必须在校注过程中时刻对照其他版本,这就增加了工作难度。在确定校注重点、难点条目后,往往为校正一字、一词、一句的错、讹、脱、衍,为注释一人名、一书名、一掌故,遍查字典、词典,翻阅多方资料,求教各类专家。加之三人均系在职,只能在繁重公务之余,日复一日、笔耕不辍,寒去暑来,伏案夜战,此间辛苦确非常人所能。
《〈退庵笔记〉校注》一书的问世,是继1999年《泰州旧事摭拾》、2001年《王心斋全集》出版后,整理出版泰州地方文献工作的又一成果,客观上,拉开了文化泰州建设基础性工程——抢救、整理泰州地方文献工作的序幕。人们期待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整理出版泰州地方文献工作,让更多有价值的泰州地方文献迅速整理出版,形成泰州地方文献丛书。这会对文化泰州建设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成为文化泰州建设的新亮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