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2011-11-17 13:34:10)
标签:

书法报

《儒林外史》

荆元

分类: 随笔

陈仲明

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呵呵,我的“光辉形象”上了《书法报》。编辑将这张图片以《陈仲明无为而为》而刊登。

    加了引号的“光辉形象”,实乃自我戏谑而已。一个远离喧嚣而自我蒸发的边缘人物,和“光辉”是遥隔千里的。从小先后生活在市井和乡村,我深知: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群中,那些具有自我调侃细胞的人,其内心坚韧的意志和自我化解苦难的心态,是艰难中生存的主要抗力之一。

    我和《书法报》的缘分比较久远,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报》创报伊始。那时的《书法报》尚未成为邮局正式征订的报纸。我是身在县城的一个书法票友,因为喜好书法,只能以邮购的方式而得到每期的《书法报》。

    1984年扬州政协组织书画展,我书写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草书条幅,县里审稿,附庸风雅的一个县令以“此人年轻”的贬斥语调而将作品枪毙,经我抗争得以在扬州参展而获扬州前辈好评。我抗争最为充足的理由:这件作品曾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如醴先生审阅而赞许。当时有北吴(作人)南刘(如醴)之称,这两位都是徐悲鸿的大弟子,吴作人在北京,偏重于创作,刘如醴在南京,偏重于理论。在中国,名头大能唬人。要不,县政协的秘书长不敢有违于县令之令而让我的作品参加扬州展览。后来我到南师大美术系读研,刘如醴晚年再婚需要银两,将徐悲鸿一张不大的素描卖给美术系,谈妥价格是五万元人民币,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是天文数字。

    同办公室的同事李砚祖,毕业于高邮师范美术班,他说,你既然觉得写得不错,何不投寄《书法报》?在作品差点被枪毙的不满情绪和同室李砚祖的煽动之下,我将作品到照相馆拍了一照片,投寄《书法报》,被创刊不久的《书法报》刊用,这无疑对我的自信添加了助力剂。其后,同室李砚祖到南京艺术学院读研,再紧接其后的一年,我也到了南京师院读研,如今的李砚祖成了清华大学的工艺美术理论教授。

    1989年,因第二年连载文章的编务事宜,是我与《书法报》编辑联系较多的一个年份,1990年,我的《朝鲜书法史》在《书法报》连载一年。

    1996年我选择远离喧嚣,自我蒸发,躲进小楼以读书写字而逍遥。

    大概因为是老作者之故,报社每年都赠阅《书法报》。自我蒸发的边缘人,对报社不忘旧情而赠报的善举心怀感动。

    前不久,陡生新奇,发去一张照片和几行文字,试投《书法报•书家近况》栏目。今天看到此期报纸,呵呵一笑,我的“光辉形象”上了《书法报》。

    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图片附语有关《儒林外史》中荆元的话语甚简,今在此补注:

    《儒林外史》里的荆元,一个裁缝而已。

    他说: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研究《儒林外史》的学者陈美林在《吴敬梓评传》中说,这是吴敬梓借用荆元所说,透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年轻时正儿八经在音乐系学过几年音乐,虽然和吴敬梓笔下的荆元相隔了300年,但如今弹琴、写字、上网,那种天不收地不管的“快活”,不伺候人的颜色的心境,倒是和荆元颇为相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