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鞭炮声中的老校园——襟江书院
陈仲明
已经数年不回县城老家过年了,县城的生活仿佛是遥远的记忆。
青年时代的十年时光是在泰兴中学的讲台上度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校园里只读了初一,“文革”爆发,校园里就再也无书可读了。1974年我从南京师院音乐系毕业以后,经由口岸中学重返泰兴中学校园,教不为人们重视的音乐之书。一呆就是十年时光。
除夕的县城鞭炮声四起,雪后三面环河一面临街的县中校园,倒是一番静寂清幽。物换星移,今日中学校园已非昨日中学校园。偌大校园,除了襟江书院遗迹以外,只有那栋高三的老教学楼和实验楼是仅存的老建筑,其他的老建筑皆了无踪影。若说老校园之老,仅有这两处是昔日之老、历史之老,其他皆是今日之新了。感怀往事,唏嘘不已。
尚存的老高三大楼,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建筑,由青砖堆砌而成。渴望走进大学校门的学子们,如饥似渴地在啃啮高考书本。清晨时分,大楼里是一片朗朗书声。我考研的那年严寒的冬天,有一日凌晨5点起,到前面办公室取资料,屋檐下挂着尺长的冰凌,一个女孩在昏黄的路灯下捧书而读,我看了煞是震动。十年后,我在省公安厅前面的扬州路,偶然路遇这个女孩搀扶着她的孩子在散步,她名叫周松杉。问及,她苏州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中级人民法院任职,这就是寒窗苦读而改变命运的典型。
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进有着浓重沧桑感的这栋教学大楼,转眼一瞬,物是人非,三十多年前在这栋大楼教室里排练小歌剧《园丁之歌》的情景犹在眼前,那些排演的学生和剧中人的形象深深储存在记忆的深处。可惜,当年我调动本就不多的音乐语汇谱写的歌剧乐谱,在辗转迁徙中丢失无存。
我的职业是教音乐之书,可自己课余却是喜读文学之书。清晨常常一人在简陋宿舍前的河边轻轻诵读《古文观止》。那时的银杏树只有三指宽,数十年过去,如今长大的银杏树,树干直径粗达四十几公分。
泰兴中学所在是襟江书院旧址。清代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籍泰兴知县金以诚在泰兴县衙东南侧,创办了一所“规制齐备”的新学府———襟江书院。清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咸丰八年,金以诚为培养“纯儒”及“名宦”,倡建襟江书院,从咸丰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书院建成。金以诚亲撰《襟江书院记》,由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书写。《襟江书院记》石碑12块,襟江书院记额篆书,文正书,116行,行5字,间有方格。阴刻于汉白玉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书院大门前照壁上书“襟江书院”,院名石刻由金以诚立,其时金以诚已升任镇江府知府。进大门,穿过重门即是宽大的院落,迎面是讲堂,院内广植树木,重门与讲堂间天井两侧为东号房、西号房。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活动场所,如今门额悬挂已故著名学者、书法家朱东润先生题写篆书“讲堂”牌匾。
讲堂前的两侧碑廊陈列着珍贵的石刻,再现了古老书院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主要有四体《千字文》石刻,共58块,每块长85厘米,宽35厘米,字体真、草、隶、篆兼有,为清代书法家王澍所写。这些碑刻刻于清雍正年间,是泰兴市保存比较完整的古石刻。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音乐教师除了上课、练琴、练声,无作业可改,于是有很多的时间支配。我教课之余每天提笔练字,嵌在讲堂壁上的何绍基《襟江书院记碑》就成为我摩挲的范本,我时时站在壁前凝神静观而读何书之碑。用今日话语而言,显然属于年轻音乐教师中的另类。在中学校园内,我除了手风琴拉的好,书法也是学校第一,那些中学语文老师的书法远远逊色于我,我是非语文而语文也,这是当年我的得意之处。
泰兴中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列入江苏省重点中学,有一年升学率跃居江苏省第一。在这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我所教习的音乐之书就如前所说,是不为人们重视之书。学生也好,家长也好,都企望通过高考,跳出县城的小圈子。因此,高考是唯一的指挥棒。
现实中的一景:
家长问我:“老师,你教什么课程?”
我回答:“我教音乐课。”
家长轻蔑地接话:“哦,你教唱歌。”
一声长长的“哦”字,在他们嘴里,高雅音乐变成通俗的唱歌了,家长毫不掩饰那种不屑一顾之态。
家长如此,学校领导也是如此,音乐美术体育小三科课程仅是学校无奈的点缀而已。我到这所中学整整八年,学校别说钢琴了,就连一架象样的手风琴都没有,这显然和有着几千名学生的省重点中学的地位极不相称。翻阅当年日记记载,1981年,我组织的大合唱连续五年得县级歌咏比赛一等奖,经我反复要求,学校负责人叶绍岚首肯(后来叶绍岚官至扬州市委副书记),由学校申请转请扬州市财政局批准,购得一架手风琴,学校的歌咏比赛,才得以有手风琴伴奏,就是说,我在这所学校十年音乐教书生涯的后半期,才有了比较像样的手风琴可以演奏。音乐课程教育的现状和教师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前几年,县城的一位老三届的同学到省城办事,对我提及校园扩建,主政的校长力主铲除襟江书院旧迹,大刀阔斧在旧址上建高楼,后来在一片呼吁保护文物古迹的呐喊声中,他的铲除襟江书院的“宏伟规划”告吹。因此人们认为此校长非文化之校长非教育之校长。

△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襟江书院

△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三教学老楼

△ 襟江书院讲堂
△
当年3指宽的银杏树,如今树径有40几公分了。树长大了,我们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