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业界 |
对于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的想法,笔者并不反对。但问题是,实名制于此想法之实现,有多大帮助?其可行性有多大呢?
实名制实施的最大目的是确认行为人的身份,以保证能够追究到行为人的责任,从而对一些扰乱互联网的行为起到阻吓、惩治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隐私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没有出台,难以保证博客实名制后个人信息不被滥用。而在版权问题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转载又成为一种行业默认潜规则,在署原著名以及非商业用途的前提下,网民已普遍接受这种信息的共享方式。因此,目前在博客中推行实名制,对解决侵权、隐私等问题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从推行的可行性来看,博客实名制却是面临巨大的阻力。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要辨别、鉴定行为人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实操难度极大的过程。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个人身份证认证来说,除非博客实名制所采用的认证系统能够取得国内身份证数据库的查询权,否则,在网站注册认证,用户只要按照身份证编码规则,随便编一个身份证号,认证系统便难以识别。而要建立够取得国内身份证数据库的查询权的系统,并应用于全国的博客网站,耗资之巨大、工程之繁复,短期内几近不可能完成。
在法律司法等先决条件仍未成熟,实施难度异常大的前提下,相关管理部门提出要进行实名制管理博客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对我国"草根"的法规醒悟意识的过于乐观,还是对其实名制的过于自信。
然而,在网吧实名、网游实名、手机实名……一大串迟迟未见行之有效推行方式的"实名制"面前,相关部门领导提出的"博客实名制规范网络秩序"口号在所难免难以令人信服。
事实上,规范、净化网络空间不仅是博客圈的工程,也是整个互联网的工程,但这一工程并非某一主管部门的可以主导完成,它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网民素质的提高密不可分。我国相关法规完善了,扰乱互联网的行为自然收敛,而面对这些网络空间的垃圾,网民也会一笑致之。
目前,我国博客正处于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尚在探讨中,任何的制约都有可能对这一未成熟的产业造成冲击,特别是中小型的博客网站。博客林·语堂也认为,博客实名制一旦实施,将使更多的博客成为“睡眠博客”。
因此、博客实名制的实施应三思而行。
近日,检察日报也指出:中国的公共管理领域呈现出一种实名制依赖和崇拜症,实际上实名制代表着一种落后的公共管理技术和思维,管理者期待的实名制的透明监督效果实际只是一种幻觉,只存在于想象中,一个理性的公共部门应力避“实名制幻觉”的引诱。
面对此番观点,相关管理部门应提高警惕,对博客实名制的推行,相关部门应详加斟酌、广征民意,切忌闭门造车、心血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