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有朋友问我:“敦煌回来之后怎么不见大写特书的,不是你的风格啊!”是啊,可能是因为想说的太多,关于敦煌我知道的又太少的缘故吧!5个月过去了,如果再不留下些什么,我真的是愧对自己在浩瀚壁画前的感动、在茫茫大漠上的咏叹、在烈烈艳阳下的奔波了!

图1
俯瞰榆林窟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除了莫高窟,还有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
西千佛洞破坏厉害而且错过了开馆时间,擦肩而过!
东千佛洞在天黑之后去的,没能拍照。
图1是位于安西县西南75公里榆林河两岸的榆林窟。安西就是传说中的瓜州(唐代时的名字)。

图2
倒淌河两岸的榆林窟
中间是干枯的河床,榆林窟是因为这条河而得名,榆林河是一条倒淌河(自东向西流淌,青海省境内也有一条著名的倒淌河比这条的规模可大多了)!

图3
上图的右侧
一转身的功夫云聚云散了。
大漠茫茫,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只能租车,一天去一个景点叫走马观花,一天去两个景点叫到此一游!图片中的戈壁苍茫得很有震撼力,旅途中的戈壁半个小时之后就让你心声荒凉,现实生活中的戈壁荒凉连接着荒凉,在连绵疲惫的荒凉里,欣赏天空是一项不错的节目,西北的天空是一方绝妙的舞台,这里的云服用过兴奋剂吧,否则为什么不停歇地变换着千姿百态呢,我终于知道壁画里的飞天原型在哪里了,就在云彩里,可惜车速太快没将飞天云拍下来!

图4回头望,已经守得云开见日出了

图5 仔细瞅 一个个小小洞窟里盛得下一个佛陀世界
图6
蓝天白云下的榆林窟
图7
榆林河畔的胡杨
榆林窟保存的没有莫高窟好,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门前有条河,湿度太大。
河,在西北大漠可是生命之源呢(当然在哪儿都是),茫茫戈壁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才有文明,才有历史,才有我们今天的旅游和回顾!
图8
远望“传说中”的莫高窟
莫高窟不是我想象的那般远离凡界,文献上介绍位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看来千百年间,断崖也长出了嫩草!
这是著名的九层楼又叫大佛殿,是莫高窟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内部供奉着高大的盘腿而坐的弥勒菩萨像。是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
图9摘自网络佛高35.5
敦煌所有石窟都是禁止拍照的,因为灯光会令壁画褪色。保护洞窟最好的方法就是谢绝参观,因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壁画破坏严重,可是谁能抵御得了这穿越了时空的诱惑!

图10以后的壁画都不是真迹但和真迹相似度接近100%,是敦煌研究院的画家们临摹的!
如果你不是佛教徒,没有关系,仔细看佛身上的衣袂,薄若蝉翼,看佛的手指,柔若无骨...在敦煌我坚信有佛,否则1000年前,怎么可能有如此超凡脱俗的绘画技法!

图11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佛像、经变画(佛经故事)、宫廷斗争、百姓生活(婚丧嫁娶),壁画是百科全书

佛像的肤色是因为染料褪色造成的,橘红色来自铅丹,现已经完全变成了棕黑色的二氧化铅,红色来自红土,也有使用朱砂和铅丹,所以红色也有部分变黑。保存最好的颜色是绿色和蓝色,分别是两种颜色的宝石研磨而成!


敦煌壁画从不使用棕黑色,我们看到的这些暗色全是铁锈和二氧化铅。锈迹斑斑的敦煌壁画就已经令我们心醉神迷,可以想见当年他的艺术魅力是如何得出神入化!


最后这幅是来自网上的、传说中的欢喜佛,表现的是男女交欢的瑜伽方式,藏传佛教有男女共修的说法!由欢喜佛所想到的我会另行表述!
我们都只是大千世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生灵,俗话说眼见为实,可是我们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波长极其有限,我们像搬家的蚂蚁一样孜孜不倦地一代又一代地研究着我们从哪里来,死后又会到哪里去,可是当真有人告诉我们了,我们肯轻易相信吗?

我是谁,我是画中的女子,可是有朝一日,当画中的颜色退去的时候,谁知道后人看到的又会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