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电视台预报说,著名作家毕淑敏近期要在《百家讲坛》栏目讲有关幸福的话题。
老农不是什么作家,至多算个“坐家”,可在自己的博客里也涂抹了不少的文字。虽说不上什么经典,却也是自己的心声。就有关幸福的话题,老农也曾写博文表述过。一篇是《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一篇是《幸福与否的三个标准》。听到有著名作家要谈有关幸福的话题,老农就在想这些名人名家能说些什么呢?与老农有没有共同之处呢?所以在这两天也想了不少,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也即:
幸福=实现率=现有的、所能达到的/欲望、很想达到的。
http://s8/middle/492af57dt7eb31521d657&690
(图中的两个大字是甲骨文“幸福”二字)
这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一个人,其感到幸福与否,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一个是自己现有的,或者是自己能得到的,有把握得到的,也即这个公式有分子。一个是自己的欲望,或者是很想得到但又很没有把握得到的,也即这个公式的分母。如果分子是一个定数的话,那么分母越小自己的满足感就越大,对幸福的感觉也就越大。如果分母是一个定数的话,那么分子越大自己的满足感就越大,对幸福的感觉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当然,这只是假设,事实上两者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且两者也常常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分子的实现,往往和一个人的既有能力、客观现实以及奋斗程度有关。就具体的某一个人来说,这常常是一个定数,也就是说是上要封顶的。但这个定数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却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是人人相等的。而分母的大小往往决定于一个人的心态、修养以及与别人的攀比等,是一个无底洞,也就是说它上不封顶。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想得到的东西也是很难满足的。就不同的人而言,假如分子相当而分母不同,则分母小的人人的幸福感比较好,分母大的人的幸福感就小得多了。同理,假如分母相当,则分子大的人的幸福感强,分子小的人的幸福感弱。同样的道理,如果分子的增长速度大于分母的增长速度则幸福感强,反之幸福感就弱。
有人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收入逐年增加,可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感不到幸福的增加,反而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对此,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收入也越来越越多了,可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也越来越高了,想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欲望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自己的眼前所有和实际能力也即自己所能实现的速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力有限却欲望很高,也就是说自己的需求与自己的能力相差悬殊。还有一些人,既不想努力奋斗可还想达到现实中的高水平物质生活。特别是这后一种人,他们最难活,而且还容易走向邪路,触犯刑律。这也从反而证实了为什么过去或者有的人,物质虽然不丰富,但却觉得活得相当惬意的原因或者道理。
话说到此,就应当明白幸福的内涵与途径了。
幸福的真正内涵就是现实或能力与欲望之比。
幸福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珍惜现有的和努力奋斗,一个是加强修养和克制欲望。有的人不注重珍惜现有的东西,直到失去了才感到后悔和痛苦。有的人却不知道奋斗,或者不想奋斗,或者不努力奋斗。还有的人是没有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不但目的达不到,最后反而失望更大。所以,人应当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挣几碗干饭,特别是能吃了几碗干饭。这是途径之一。其二,就是要加强修养,减少自己的欲望。这里也有一个自知之明的问题,就是要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要攀比,不要期望那些超越现实的、超过自己能力所能实现的东西。过去人们常讲,幸福靠劳动创造。这话对不对?对!这话假不假?不假,一点儿也不假!但是这话却不全面,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说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幸福源于个人的修养,源于知足。老农个人认为,一个人在40岁以前要以奋斗为主,在理论上不妨多接受些儒家的思想,就是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有做一番宏图大业的理想或愿望。一个人一旦过了40岁特别是50岁以后,尤其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要懂得知足者常乐的道理。这时不妨多看看那些道家或者佛家的一些东西,加强自身修养,特别要明白一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无情的,自身能力是有限的,仅凭个人奋斗和良好的愿望是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此外,幸福在很多时候离不开辛苦。为了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为了正当地适当地满足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必要的辛苦是应当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如果人一辈子只有辛苦而没有幸福,那只能是一种悲哀。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有!比如有的人一生中只顾着赚钱,总想着要等有了好多好多钱再如何如何。结果呢,等到他自己认为钱也赚得差不多了,可人也老了,眼也花了,腿也走不动了,气也喘不上来了,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中国的传统消费观念是吃饭穿衣量家当,也即量入为出,提倡勤俭持家,不主张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这是对的。中国的老百姓之所以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良好传统。这一点也引起了一些西方中国的注意。但老农觉得也不能做守财奴,当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必须把人生与金钱的关系搞清楚。这也就是说,金钱是为人服务的,人们挣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要让金钱把自己绑架,做金钱的奴隶,要钱不要命,或者因为钱财而损害健康、伤天害理,甚至身陷囹圄丢掉身家性命,那就是本末倒置,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最后,老农设问:
你想辛苦吗?那你就两眼只盯着金钱,一辈子就只围着钱财打转转。只要有钱挣,有大钱可赚,就可以不顾一切,不怕得病,不怕冒险,哪怕是自己再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再没有尊严的任命,都要毫不犹豫地去做。为了钱,可以丢掉一切爱好,抛弃各种娱乐活动,远离所有亲情友谊。
你想痛苦吗?那你就懒惰一点儿,就不要奋斗,而且越懒越好;那你就欲望膨胀一些,需求增加一些,而且欲望越膨胀越好;那你就与别人攀比,而且越比越有效果。痛苦不是缘于一个人真正需要多少,而是缘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多可往往又得不到,缘于自己憋死也达不到的欲望,缘于思想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空虚。
你想幸福吗?那你说勤奋一点儿,就努力奋斗,而且越勤奋越好;那你就欲望缩小一些,需求减少一些,而且越知足越好;那你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而是要找出自己的话法儿。幸福缘于合理切实的奋斗,缘于自己的清心寡欲,缘于自己最大限度地满足于现有的和所能达到的东西,缘于在基本物质基础上的充实的精神生活。
是要一辈子辛苦,还是永远不离痛苦,还是追求长久的幸福,何去何从,全在每个人自己如何来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