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227532222
用户122753222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74
  • 关注人气:1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首起抑郁症反歧视法律行动昨日裁决

(2008-07-20 22:10: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反歧视

中国首起抑郁症反歧视法律行动昨日裁决——

IBM公司辞退抑郁症员工败诉

北京益仁平中心 2008年6月19日

 

因涉嫌歧视抑郁症员工,著名跨国企业IBM公司被诉至劳动仲裁部门。申诉人提出了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补偿工资及精神损害赔偿等要求。6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裁决IBM(中国)公司与抑郁症员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赔偿4个月工资及奖金共计57332元。

据悉,这是我国发生的首起抑郁症反歧视的法律行动,有关专家表示,基于健康状况的各种形式的歧视现象应该得到彻底的法律遏制。

 

出身名校签约IBM  巨大压力下患上抑郁症

本案申诉人袁元(化名)是湖北某名牌大学的高材生,2006年毕业后,即与IBM中国公司签订了一份5年的劳动合同,并担任上海分公司R&D Engineer一职。刚刚参加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袁元兴奋而富有激情的投入工作,常常工作连续熬夜却毫无怨言,在这种生活中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然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袁元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他渐渐感到疲惫、头闷,似乎睡觉也不能补充他白天的体力和精力消耗。2007年6月,袁元被确诊为双向性情感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抑郁症。袁元并将自己的病情告知了IBM。

 

遭IBM辞退精神受创一度自杀

几乎在在确诊为抑郁症的同时,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2007年6月19日,袁元递交了辞职申请,随后经IBM主动提议,转成了病假。当病情有所好转时,袁元两次拿着“建议边工作边治疗”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疗鉴定要求工作,均被IBM拒绝。

由于正常社会交往的长期断绝,与公司各管理层不断沟通而无回应的巨大心理压力,袁元抑郁症复发,加重,2008年1月11日与公司高层一次会议后精神崩溃并采取了自杀行为,数小时后,经路人报警才抢救回来。

然而,2008年2月27日,IBM上海分公司突然向袁元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袁元多次违反公司纪律,严重影响公司正常工作秩序,且屡教不改为由解除申诉人劳动合同。

袁元认为,IBM(中国)公司所执行的“不录用抑郁症员工”的政策是一种歧视性的政策,严重侵犯了他的劳动权和人身权,于2008年3月7日一纸申诉书将IBM(中国)诉至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仲裁结果:辞退行为违法 IBM败诉

2008年5月30日,劳动仲裁正式开庭,双方就IBM辞退袁元的行为是否违法进行了激烈争辩。

IBM一方认为,2007年6月19日,袁元曾经提出过辞职,因而,双方的劳动关系实际上从袁元提出辞职申请后已解除,之后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才以病假的工资的形式支付申诉人工资补助。

袁元方则认为,在袁元提出辞职申请后,双方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已撤回辞职行为,辞职并未生效,申诉双方之后仍在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因此IBM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是违法的,是为了执行其“不录用抑郁症员工”的歧视性政策。

2008618日,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此案进行了裁决,这份《浦劳仲(2008)办字第946号裁决书》确认:“双方的劳动关系继续以申诉人医疗期的形式履行至20082月”,《裁决书》同时还裁定:“2008227日,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注:即IBM)上海分公司向申诉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该单位并非申诉人劳动合同关系的用工主体,所做出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故本会不予采纳。申诉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裁决书》同时还裁定裁决IBM(中国)公司赔偿袁元4个月工资及奖金共计57332元。(《裁决书》在附件里。)

 

各界反响:反歧视任重而道远

袁元的代理人、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庆广认为,袁元递交的辞职报告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已与经理协商撤销,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存在,IBM在知晓袁元患病的情况下,违法解除劳动,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作为国内知名的反就业歧视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为袁元提供了义务的协助,益仁平就业歧视法律援助事务负责人于方强认为,IBM无端辞退抑郁症员工已涉嫌就业歧视,作为一个国际著名企业,IBM此举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不但违反了其签署的EICC《电子行业行为准则》中“不歧视”条款,还违反了我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希望IBM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申“不歧视”条款,为社会做出表率。

反歧视公益人士陆军认为,近年来,针对健康状况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从残疾歧视、乙肝歧视、相貌歧视,到糖尿病歧视、抑郁症歧视,不胜枚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需要国家采取更加有力的立法措施,尽早制定《反歧视法》,从根本上遏制歧视现象的发生。

 

 

 

附:抑郁症相关资料

1、什么是抑郁症

http://www.bh02.com/yyz.asp?id=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兴致丧失、精力减退和行动迟缓,心境抑郁是最核心的症状。若能明确诊断,治疗效果较好。

抑郁症发病常缓慢起病,往往先有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各种躯体不适感。而主要由精神因素诱发抑郁的病例起病较急。秋冬季抑郁发作多见,少数病人似有自己的好发季节。本病病程呈发作性,间歇发作或与躁狂症交替发作,有较为明鲜的缓解期。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数为6个月,少数发作持续长达1-2年。病程的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度以及发病次数有关,一般发作次数越多或年龄越大,病程持续时间就越长,缓解期也相对缩短。

崔永元、任正飞

2、勇敢说出我有抑郁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b7ce201008we1.html

崔永元在《艺术人生》节目中说:“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观众在吃惊之余,也对崔永元能够坦然面对疾病的勇气感到钦佩。

得了抑郁症,敢于说出来,这不光是有勇气,也是其摆脱困境,走向康复迈出的第一步。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邹义壮博士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统计,只有5%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正确有效的治疗,80%的病人根本就没有去就诊过。而因此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占所有健康问题总负担的6.9%,超过所有的传染病负担。

邹义壮博士在分析患者为什么不及时就诊的原因时认为,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社会对抑郁症病人的歧视和误解。对于抑郁症病人,得了病后有种心理恐惧,怕一旦说出来,被人轻视或说成是“精神病”,而且往往怕单位同事和领导知道,怕领导知道后,对自己有歧视或者不再信任,自己的事业前途就断送了。

其实抑郁症病人并不是“失败者”,很多病人事业上很成功,很有才华和能力,他们中间有很多是出色的作家、艺术家、官员、企业家、演员和记者,但是当他们患上抑郁症后,如果不敢承认,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开始变得能力下降、激情不再、对生活和事业乃至对自己的好朋友都失去兴趣,悲观厌世,甚至自杀。抑郁症病人决不是“疯子”,抑郁症是和感冒、心脏病一样的病。研究明,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60%以上有其生物学原因,即人的大脑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造成神经传导递质水平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得了感冒、心脏病不怕直说,那么得了抑郁症也应该大胆地说出来!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就可预防,治愈后也不会有后遗症。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医学系副教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Phillips博士说,我们所说的种种让抑郁症病人敢于说出疾病,走进医院的建议,是针对轻度病人的。而对于中度以上尤其是重度病人,他自己往往不会说出自己有病,更别说会去治疗了。他所感到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痛苦,感到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这时,病人在精神上坚信,自己的这种痛苦是永久存在的,而且坚信痛苦是没法解决的,没人能帮他。他会渐渐觉得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唯一解除痛苦的方法,并且他会逐渐对此深信不疑,最终走向自杀。

  

因此,家人和朋友对病人的关心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候要强迫他去就医。对病人的开导要讲技巧,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他的感受且批评他,要试着渐渐改变他对痛苦感的看法,给他希望,告诉他虽然他感觉“看不到出路”,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是完全可以找到出路的。”

3、专家 没人能对抑郁症免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b7ce201008wdy.html

人民网·天津视窗1011日电: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市安宁医院首次举办开放日活动,记者在精神病专家咨询现场了解到,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目前,本市抑郁、焦虑等病患呈增加趋势,已占到门诊量的40-50%,并且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工薪阶层、白领、学生已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专家 没人能对抑郁症免疫

专家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对抑郁症有免疫力。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扰,例如亲人的故去、恋爱的失败、工作上的困难、生活的拮据、疾病的折磨等,都会产生悲伤、抑郁、恐惧、暴怒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沮丧的情绪一直困扰你不能恢复,就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征兆了。而导致自杀的原因中,74%是由于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现状大多数人对精神病认识不足

专家们在治疗中发现,如果在持续一段时间内面临太多的压力,压力过大便会让人变得疲倦、焦虑、暴躁或百病缠身。男性会表现为过于担心自己会出现问题,女性会表现为过于担心家庭变故。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

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出路 尊重才是精神病治疗良药

本市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市民认为精神病很恐怖,精神病患者最缺乏的是平等的社会机会。歧视,让精神病康复者与社会交往越来越少,诱发部分人甚至想报复社会。例如,从市民对精神病的认识上看,认为精神病是一种很特殊的病、达到比较恐怖程度的人占了一半,还有16.1%的人认为比生理疾病更加可怕,很难治好;明确表示当前社会上对精神病康复者有歧视的人多达39.8%,回答“没有歧视”的只占20.4%

市安宁医院院长陈玉辉表示,社会歧视导致精神病患者不愿去医院就医,家属也不向外人承认,这样会令病情被进一步耽误。不歧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才是对治疗最有效的帮助。(李海燕任悦)

 

4、中国8成自杀者患抑郁症 精神病歧视是悲剧主因 (2008-04-11 22:57: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b7ce201008wds.html

 

□记者葛志浩

晨报讯在我国,抑郁症已成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人群中发病率达17%。与此同时,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自杀,其中80%自杀者患有抑郁症。伴随越来越多自杀事件的出现,抑郁症已形成了一社会问题。对此,本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单怀海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类似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观念中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性看法。

轻则情绪低落,不愿与别人多交流;重则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乃至产生厌恶个世界的心理直到选择自杀。抑郁症就像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主宰者”,时刻将患者引向痛苦的深渊。

但是,“如果能在此前得到精神专科医师的诊疗,必要时辅以住院观察,也许遗憾就不会发生。”单怀海认为,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形成的传统观念———“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而患上精神疾病是件不光彩的事”,使得抑郁症患者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正规且必要的治疗。

应留意恶性疾病患者,及时会诊

“很多综合性医院里缺乏相应的精神病科室。”单怀海对此也表示担忧。抑郁症很多情况下出现在患有恶性疾病的患者身上,由于这些患者容易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绝望”的念头。这个时候他所就诊的综合性医院如果拥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话,就能要求医生之间及时会诊,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