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经常乘坐飞机旅行的海外人士发表在《民航资源网》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纪录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王姬智障儿子和年迈母亲所遇到的事情基本相同,但其结果却是截然相反。
《借王姬事件看国内的航空服务》
前些天各大媒体如火如荼的在头版上发布了王姬残疾的儿子被拒绝登机的新闻,看到此段新闻后,我不禁回想起我所见到的在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
2006年的12月XX号(具体时间忘记了),我搭乘SQ298/297-SQ816/SQ817航班,从CHC-SIN-PVG回国,当天执飞的机型是772。因为我是AIRNEWZEALAND联名信用卡会员,在第一批就优先登机了,飞机上乘客不是很多。找到座位后,看到离我大概2排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残疾儿童和他的监护人(看年纪可能也是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当时,那名儿童已经坐好,可是我看到他脾气显得很爆燥,一直用手里的玩具在拍打前面的的椅背,并且嘴里咕咕地说着什么听不懂的语言。与此同时,客舱经理和一个年纪稍大的CC一直站在旁边协助着监护人安抚孩子。因为孩子举动比较激烈,几乎每位登机的乘客都是面带微笑的看看那个孩子(有点肯定的是这个微笑一定不是歧视的微笑,同时坐在孩子旁边的监护人员也报以感激的微笑。登机完毕很快飞机起飞了,大概一个半小以后飞机在TASMAN海峡上空遇到了气流,机体发生比较大的晃动,大概2分钟后机身逐渐平稳,但在后面的那个残疾儿童开始大声乱叫并不停的拍打前面的座位和眩窗,整个前机舱内乘客和CC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孩子身上。这时候,客舱经理已经带着2个CC过来继续帮着监护人员安抚孩子。但事与愿违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敲打动作越来越激烈,此时站在客舱经理身后的CC一直以带着歉意的微笑去面对其他乘客关注的眼光。可是大概20分钟过去了,孩子依然吵闹不停。这时候一位肩章上标志三杠的副驾从前舱过来了。他的手里也拿着一个小玩具,似乎也要来尝试哄这个孩子,但看来依然没有任何的效果。经过副驾和客舱经理的耳语商讨后转身,稍耸肩并与关注孩子的乘客们给以一个微笑,并且非常幽默的对大家说了句“is
really loudly
boy”。此时在乘客之中发出轻快的笑声,与此同时孩子的监护人就起身来收拾行李和空姐一起扶着依然乱动和乱叫的孩子去了前面的商务仓,客舱此时也恢复了安静。此后在剩下的6个小时航程中我不停的看到客舱经理频繁的进出商务仓……(具体干什么我没看见,很有可能是安抚那个孩子)
我之所以说这个事件,并不是说我怀疑那天国航当班的CC有没有称职。我在想的是如果那天的CC和机长以更宽容的态度和更大的耐心去处理这个事情,会不会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机长当然有足够的权利去处理突发事件,这无可厚非。但一个12岁的孩子并且当时还是在一个奶奶的陪同,再加上还有CC的协助下,难道若大个飞机竟然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吗?我出国生活七年,时常为工作跨洲跨洋长时间飞行,经历过不下30家航空公司服务,在航班上也时常会碰到残疾人和不能很好自控自己行为的人,难道这些人都没有搭乘飞机飞行的权利吗?难道都要被赶下飞机吗?再试问一下,脑瘫的儿童面部有很明显的表情,如果真违反规定为什么要让他上飞机呢?残疾人也是人,他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拥有享受社会的权利,上天没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难道与世的人们还不能给他们一些爱心么?
再多说一下,如果其他有中美航线的公司抓住这个机会给王姬的儿子提供飞行服务,这是个多么优质的广告,以此宣传的话那是对航空公司自己品牌形象的一个多大的提升,对国航的公众形象又是有多大的打击!
国航是带着国旗飞行的航空公司,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中国的门面,可以肯定的说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不论在世界哪个机场看见带着国旗飞行的国航的飞机总要驻足多看上两眼。大家期盼着,有一个我们可以拿出去炫耀的航空公司,它代表着国家的一个软实力,代表着中国。
有人要说现在是做不到的,种种的大原因目前还做不到,那可不可以从小做起?就拿执飞SYD-PEK的国航飞机为例,虽然现在从SYD-PEK已经从767换成33X,而且有了PTV,硬件上的确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是客舱可不可以再打扫干净点,一周内,可以不可以不要再甩客,相对可不可以少掉几件行李……如果这些能够改善,我相信比起国航的低价票战略一定会更有效的刺激市场。
自从国航加入星空联盟以后,我只要有机会坐星空联盟会员的飞机都会把里程累积到国航的卡里面。虽然本人面临回国就业,近期可能不会再频繁的跨洲旅行,但是我多希望有那么一天坐着国航或者国内其他公司的飞机,享受着优质服务去跨洲的空中旅行!
我更不想听到,80年代来过中国的外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笑话
“CHINA AIR ALWAYS
CANCER”=CAA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