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2009-09-01 16:05:14)
标签:

原创摄影

游记

黄山

排云亭

巨石

群峰

飞来石

九龙峰

光明顶

旅游

分类: 东行聚焦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沿团结松再往上行,一刻钟的功夫就到达西海宾馆,再往前走就是排云亭了。排云亭建于民国24年(1935年),位于西海门,是观西海日落的名胜之地。这里视野开阔,上仰西海群峰,下俯西海大峡谷,是观赏黄山巧石奇景的最佳地点。因为西海时有云雾在山谷中升腾翻滚,扑至石亭前却又消散,故名“排云亭”。此刻已经接近下午3点,排云亭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游客,特别是有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背着大背包,提着三角架,胸前挂着带长焦镜头的单反相机,找了个角落休息,正等着拍黄山的晚霞呢!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排云亭处最奇妙的就是这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破石松”了,树根深扎石中,将整块石头劈裂成三块。树高6.4米,有150年的树龄。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从排云亭再往左行,就是西海大峡谷梦幻景区了。该峡谷为黄山有名的大峡谷之一,由近旁的石柱峰、石床峰,右前方的薄刀峰、飞来石,对面的排云亭、丹霞峰、松林峰和左前方的九龙峰、云外峰等奇峰怪石所围成的空间。这里景点集中,无处不景,无景不奇,移步换形,如入画图之中。景色清幽奇秀,遍布山谷的峰、林、松、石、花,处处是佳境,处处是图画,让人留连忘返。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远望“飞来石”,再远处就是我们下榻的“华东最高的宾馆——光明顶山庄。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沿排云亭右行,沿石阶上一公里左右,就是著名的“飞来石”了。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群峰中,有一巨石耸立在岩石平台上。资料介绍:巨石高12米、长7.5米、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天设地造。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飞来石上设有观景台,站在上面,美丽的黄山风光尽收眼底。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沿飞来石再往上行约20分钟,就到达黄山主峰之一的光明顶了,光明顶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不是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那个明教的总坛)。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本来安排我们在排云亭附近住宿的,但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便看好明早的黄山日出,在马导的帮助下,我们在光明顶宾馆找到了六张床位,当然,代价是每张床位补差价100元人民币,可以多睡一个小时的觉,值了!

    到达光明顶,天已近黄昏,在光明顶山庄落实好住宿的地方,就在光明顶上瞎转悠,寻找明早看日出的地方,听松涛阵阵,看彩霞满天,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光明顶上的“黄山气象台”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远处的天都峰和莲花峰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远望“鳌鱼驮金龟”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黄山晚霞,回来发现其中最后一张半山腰上居然有个亮点,有谁知道是怎么回事么?谢谢!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再下江南(四)黄山无形(2)西海·飞来石·光明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