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星级:★★★★
2012年初的时候看过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前作《儿戏》,由连续的长镜头组接在一起,远观一场孩子之间的儿戏,孩子们的犯罪伴随着不知天高地厚非常可怕,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从成年人那里学来的,该反省的不是片中的小罪犯们,而是那些喜欢以牙还牙的成年人。到了今年这部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赢得评委会奖的新片《游客》中,还有一些类似的东西,类似的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有着一个非常聪明的主题,一个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度假的瑞典家庭,酒店楼顶天台就餐时遇上了雪崩,丈夫慌乱之中只顾着自救,抓起了手机逃跑,而不是保护妻子和孩子。这足以让任何夫妻产生信任危机,北欧导演聪明的地方是,片子不急评论,而是通过其他游客的第三方视角,带领着观众一起加入了讨论,让所有人都跟着一起反省。
剧作本身属于非常工整的那类独立小片,导演还特意用四天时间和大量的雪景、夜景空镜头,加上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夏”来制造片子的仪式感,这让整部电影变得更加的工整。在丈夫本能的逃生这个问题上,从丈夫逃避承认,到最后的忏悔,编剧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像一出荒唐的闹剧,跟着自省的波及到了这对夫妻身边的所有人,乃至遇到这种极端情况时,人们应该如何自救,如何反应。但这样开放式的答案,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它太过于不痛不痒,只停留在了道德上的探讨,就像伍迪·艾伦当年的很多电影讨论人生和爱情,角色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但也都像是纸上谈兵。《游客》中就是如此,他们由丈夫逃生谈起,也始终只是谈论,片中最后的雪中营救妻子,乘客们从客车上文明排队下车,都只是应有的实践而已,这些事情始终也不够强烈,也许北欧的小片都会这样的,何况主角还是善于自省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题材的片子大都这样,这事儿搁到美国电影或者某种暗黑的导演身上,如何自省就有得虐了。
这种布局精巧的文艺小品就很好,我们始终和角色保持着距离,然后有更多的空间来审视自身。片中的这种戏剧性的危机事件更多的也是象征意义上的,问题在于具体的个人身上,它不讨论事件真实的相对性,不谈男女之分,只谈身为人父人夫,甚至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感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