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路十四站》:又一部年度十佳

(2014-11-23 12:14:29)
标签:

杂谈

《苦路十四站》:又一部年度十佳

星级:★★★★

关于宗教的电影,我常常喜欢关注神迹,就像HBO今年口碑两极的剧集《守望尘世》,这个剧里,人们每一集都会遭受一些事情让他们开始怀疑信仰或者科学,幸运总会像神迹一样一再的降临在某个角色身上,当他们以为是上帝的旨意,神迹降临,最后的突发事件总会让一切变得更糟,让之前的神迹变得像随机事件,像上帝的恶意玩笑。在《苦路十四站》里,编剧也安排了这么一个神迹,在少女玛利亚将自己献祭给上帝之后,换来的是她生病的弟弟终于开口说话了。她的母亲觉得这是神迹,对于信仰虔诚的人,这确实也像是一个神迹,但母亲最后的痛苦很显然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人们总是喜欢曲解上帝的旨意,或者说信仰的力量,前几天读马丁·西科史密斯的《菲洛梅娜》,当然这个故事很多影迷已经很熟悉了,就是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我一直不能理解那位爱尔兰老太太最后为什么能够宽恕教会和那些修女,即使读了小说之后,我依旧像作者本人一样不能理解,这就像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封建思想一样。世间本没有那么多的罪恶,是人们曲解了信仰,然后制造了那么多的罪恶。片中我最喜欢玛利亚找神父忏悔的那一段,这么大的孩子能有什么值得上帝宽恕的罪呢?所以之前看那部题材相同,也是分独立章节的《以子之名》时才会那么的爽快,看着一个虔诚的母亲如何在儿子自杀之后认清信仰的本质,虽说片子极端到用一系列的暴力杀戮来寻找救赎,但那种被极端顽固激发出来的极端的人性之恶反而有一种披上圣洁外衣的感觉,杀戮仿佛不再是恶,而是复仇带来的压抑释放。在《苦路十四站》里,我们看着一个花季少女一步步踏进坟墓,最后导演却将镜头摇起,仿佛是在说同样的悲剧不止一个玛利亚,世间还有很多同样的悲剧正在上演。

我喜欢导演这个以守为攻的姿态,冷冰冰的故事里,你察觉不到导演的火力,他永远只是平静的为你展示,把思考的空间和能力彻底的留给你。少年玛利亚来自一个极端保守的天主教圣保罗圣会的家庭,她的生活里几乎一切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影片被处理的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影片分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一步步的受难过程和少女自身的故事异曲同工,所以每个章节内部的叙事效率很高,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确,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的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显得很紧凑,它的叙事时刻绷的很紧。

这部电影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最佳剧本奖,编剧确实设计的很巧妙,而且效率很高,快速直接,更重要的是还留白了所有的争议性的情景,它的一切都是开放的,比如最后女孩最后在病床上担心自己不够圣洁,她觉得自己的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觉得自己人生使命就是将生命献祭给上帝,这种她以为的思想让人细思极恐,不禁的让人觉得人类的思想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苦路十四站》的这些拍摄手法没有什么独创的地方,宗教的主题也不足以为奇,它招人喜欢更多的它足够工整和严谨,它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它终归还是一般精致的文艺小品,再精致也差了一份厚重感,但它的资质入围一些影迷今年的年度十佳榜单应该问题不大。

禁止转载
PS:这部电影已有中字资源,下载请在微博首页自行搜索“苦路十四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