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五轮牛市比较 |
分类: 证券市场 |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持续5年之久的此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在第四轮大牛市的上升通道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一波三折”行情,极好地化解了股市阶段性暴涨过程中所聚集的泡沫,这极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长:512点(2006年1月)——1510点(1997年5月)——1047点(1999年5月)——1756点(1999年6月)——1361点(2000年1月)——2245点(2001年6月)。
请注意:由于处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调”,其跌幅均未超过前期上涨的最高点的1/2,因此,笔者才将它视为一种“回调”,而不是一轮独立的“熊市”行情。
第四轮牛熊更替与前三轮牛熊更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第四轮行情是一轮“慢牛”行情,它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上涨,同时也对称地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下跌:2245点——1500点——1200点——1000点。正是牛市“一波三折”地曲折上涨,才有后来“一波三折”地曲折下跌。也正是这样,这一轮牛熊行情才能持久,前后持续9年的时间。
5.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6124点——3000点以下?(跌幅超过50%)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
正常的技术性反转,再加上“股改”的东风,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
2007年2月26日,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大关。
2007年5月9日,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
2007年8月23日,大盘首次站上5000点大关。
2007年10月15日,大盘首次站上6000点大关。
2007年10月16日,中国股市创下6124.04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当天,沪、深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高达71.44倍和76.15倍,但A股流通总市值却只有区区8.8万亿元。同一天,香港主板平均市盈率仅为23.48倍,但其主板流通总市值却高达21.3万亿港元。
2007年11月12日,大盘最低暴跌至5032.58点。这是否宣告了本轮大牛市的终结?
本轮行情的主要特点是:来势凶猛、涨得快、涨得陡,除1500——1750点区域作过较为充分的整理外,其他点位区间几乎拒绝了一切调整,尤其是自2000点以来,股市更是拒绝了任何调整的要求和机会,它在向3000点、4000点、5000点、6000点等整数关口进发的途中几乎是毫不喘息、不知疲倦地往前冲,它似乎要将前四年的下跌在一夜之间报复性地补偿回来。
笔者始终认为,自攻克3000点以来,中国股市的泡沫化进程骤然升温,“凡新必炒”、“凡跌必抢”,进而演变为“凡买必涨”、“凡买必赚”,由于股市的极度疯狂以及“天上掉馅饼”的财富效应,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大批新股民抢入股市,于是,全民炒股蔚然成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上课时间炒股成为一种时尚;上班一族请假在家专心炒股,更有职员炒掉老板炒股票;当然,也有一些老板关掉自己的企业专心炒股;也有人高利贷炒股;或是卖房炒股,以及借用房贷名义炒股,甚至出现盗用银行公款炒股。至此,“全民谈股”与“全民炒股”的格局业已形成。当大盘累计上涨500%之后,沪深A股已有45%以上的股票的市盈率超过了100倍。然而,往日的人气现在已是荡然无存!
其实,地球人都明白,牛市巨大泡沫的化解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让疯狂的股市及时转入熊牛自动切换,通过熊市杀跌、绝望、离场,让泡沫最终消失于无形。二是寄希望于所有上市公司下一个年度净利润大增100%甚至200%,从而将70多倍的市盈率稀释至30倍,这样便可继续维持牛市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