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疏堵结合”让疯牛软着陆!

(2007-09-25 11:28:10)
标签:

证券/理财

疏堵结合

疯牛

软着陆

分类: 证券市场
 

“疏堵结合”让疯牛软着陆!

武汉科技大学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暴涨必然暴跌,涨得猛、涨得高,必然也跌得猛、跌得陡。但这一牛熊交替格局对股民将是重重的打击,如何让如今的疯牛将来从“硬着陆”转换为“软着陆”,这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我们不妨及早展开“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多管齐下,定能有不错的效果和结果!

  上证综指两年大涨440%,深证成指两年大涨600%,两市平均静态市盈率更是高达70多倍,创下中国股市18年历史最高记录。如此猛烈凶悍的大牛市,疯狂也好,泡沫也罢,总之,机构不怕,股民不慌,唯有政府担忧,这种场面的确是百年一遇,世界罕见!

  事实已然摆在眼前:年内连续5次加息,股市毫不理睬;年内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股市却更加亢奋;虽然股票交易印花税提高了200%,但全民炒股热情依旧;1.55万亿特别国债的“猛药”,股市照样敢于买单;对于港股直通车,中国股民似乎没有什么兴趣,他们只是纯情于中国股市的泡沫与激情,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赶走中国股民的热情!更可怕的是,“中国储户”正在加速变身为“中国股民”!吹牛专家说:这是人民大众的力量!是天大的好事!我则说:这是求富心切的呐喊!这是可怕的疯狂!

  当务之急,唯一之计:“堵”不如“疏”!堵是被动的,疏才是主动的。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多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如何“疏”?现在的路子和办法有许多种,其中,尽快扩大股市供给是最好的“疏”,不妨大胆地、有选择地采用。

  (1)进一步加快国企上市步伐。目前,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值此高市盈率发行之机,未上市的国企应抓紧时机IPO;已然在境外上市的国企可以尽早“回归”发行A股。这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国有控股”的公有制经济。

  (2)借机将深交所改造为“中国创业板”,降低民营企业公募与上市的门槛,加快民营企业国内上市步伐,以此推动中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大跨越。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被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大好时机,它必将带来中国民企的大繁荣、大昌盛!

  (3)目前是实施国有股减持的最佳时机。由于目前股价普遍的、严重的被高估,因此,此时减持国有股,一方面可以实现减持国有股的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股还利于民,将减持国有股所得的相当比例“一步到位”地充实到全国社保基金中去,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且还可以起到给股市“泄火降温”的双重功效。

  笔者主张,限售期满的国有股应该实施“全面减持”。不过,国有股减持可以区分三种情况有差别地对待:

  第一,凡属涉及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例如石油、金融、军工、矿藏等,其国有股持股的比例超过51%的,超过部分应该全部减持。

  第二,凡属过度竞争性行业,如商业、餐饮、旅游、娱乐、家电等,国有股应该彻底退出、全部减持。

  第三,至于非过度竞争、非垄断性行业,可视情形而定,国有股东既可以相对控股,也可以少量持股,多余股份应该尽快减持。

  (4)尽快开放股指期货市场。笔者曾有文章认定:《股指期货是流动性过剩的吸尘器或收容所》。最主要的是,股指期货可以给股市带来一种全新的“做空”机制,这有利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相互制衡,从而形成理性的市场定价机制。

  (5)除限售股外,全国社保基金目前应该抛空手中持有的全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反周期”进出股市应该成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以上对策均为“疏”的措施和办法,如果“疏”不管用,还可以考虑采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不过,“堵”的办法虽不少,但可能会带来一些负效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客观需要有选择地采用:

  (1)继续加息,直至实际利率变为正数。

  (2)将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至13%

  (3)开征基金红利所得税,税率按统一比例税率设置,比方定为10%20%

  (4)开征股票类资本所得税。对持有期在一年以上的股票买卖免征资本所得税;对持有期不足一年的,纳入普通收入按年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外,中国证监会应该大力强化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非法操纵,还股民一个公道,给中国股市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健康环境和正常秩序。

  (注:以上分析与建议,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代表官方观点,请勿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