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邻水模式”:配角经济的西部解构

标签:
转载 |
配角经济——重庆北进与邻水南寻的对接路径
“邻水模式”:配角经济的西部解构
★记者/张诗婕
中共邻水县委副书记 县长 尹黎明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注川渝经济的媒体就邻水借力重庆发展“配角经济”多有报道,但总体上看叙述的重点尚停留在新闻事件现象本身。毋庸置疑,这些报道增加了邻水的曝光率,对其县域形象提升和招商引资产生了正面效应。在这次采访中,TCM研究与评价中心率先就这一区域经济现象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邻水模式”或“邻水现象”。
有没有一个“邻水模式”的存在?这个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其模式的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无论就邻水本身的发展,还是邻水的探索对更多中国县域经济区的影响而言,都有必要回答这些问题。
媒体看邻水的配角经济作为
从2006年起,在中共邻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曾长东和中共邻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尹黎明的带领下,103万邻水人开始在西部探寻配角经济发展之道。从各大媒体的新闻触角中可以肯定,“邻水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尚未提升到理论的层面。
2007年11月,当渝邻高速路通车时,《人民日报》文章称,邻水迅速驶入大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将川东纳入大重庆经济圈只是迟早的事”。
2008年10月,《重庆日报》在报道邻水快速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时评述,山水相依、文化相通、民俗相近、性格相同、消费习惯类似的优势,让邻水与重庆的快节奏生活融为一体,成了重庆的“卫星城”。
2009年2月,中国广播网评价说,四川邻水经济“配角”得了“百花奖”。获奖理由是, 邻水做重庆“配角经济”文章,2008年综合考核名列四川省广安市第1位。
2009年6月,当邻水被纳入四川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范围后,《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认为,身处川渝合作经济圈中圈的邻水迎来了二次发力打造重庆“昆山”的政策权限。
2009年6月,《四川日报》发文指出,邻水面向重庆,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倾力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发展“配角经济”,日益显露川渝合作“桥头堡”的实力。同年11月,该报再发文评价道,在川渝合作的舞台上,入“戏”渐深的邻水有了更大追求———借力发展,打造重庆的“昆山”。
《经济日报》2010年1月发文称,“离成都太远,到重庆很近”,2006年以来深入了解“主角”,认真当好“配角”,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邻水县对接重庆经济的 “三大基地”建设雏形已具。
“紧‘贴’重庆谋发展”,2010年6月在两江新区挂牌后,新华网如是解读重庆的“近邻”邻水县。新华网解读出了邻水的三个发展思路,一是注重柔性互动融入重庆规划,二是围绕市场需求力促“配角经济”,三是借力“两江新区”共建示范园。在腾讯大渝网看来,邻水是看好两江新区,所以“公关”重庆配角经济。
“邻水模式”是客观的,任何人都有权利去看,去解释这个模式,不管使用何种表述方式。重要的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邻水模式”和仅把这一模式当作新闻噱头区分开来。
一种基地型配套经济模式
对邻水本身来说,“邻水模式”既然已经存在,那么重要的是要回答回答“邻水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在TCM研究与评价中心看来,“邻水模式”特指邻水县经济模式,可以总结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邻水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和依托大重庆经济中心,主动承接重庆经济辐射,为其服务、配套,以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邻水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基地型配套经济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找准定位,借力发展”。总结“邻水模式”对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有效范式。
“邻水模式”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重庆北进与邻水南寻的对接路径,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邻水模式”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深思:第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营同样需要主要领导人有创新思维。第二,邻水县破了西部配角经济的题,创造了西部配角经济模式。第三,邻水摸索出了“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和“大城市郊区化”的城市化升级西部方略。第四,邻水先行先试川渝合作,成为川渝区域经济合作先行改革示范区。第五,邻水发展配角经济,称得上是四川边缘县域的城乡统筹战略突围。
邻水虽然在行政地位上与重庆远远不对等,但它是成渝经济区,甚至是西部地区中,第一个主动以配角身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的县域经济区。“邻水模式”出自于邻水县委、县政府的创新思维,且将继续为该县的县域经营服务。
模式需要深化与改进
更为重要的是“邻水模式”的深化与改进问题。不承认“邻水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其尚有的不足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邻水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其进行认真地研究,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而事实上,如何深化和改进“邻水模式”,是目前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邻水模式”的核心是基地型配套经济,也就是说产业发展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
但从邻水县统计局提供的几组数据,TCM研究与评价中心认为,2006年至2010年是“邻水模式”培育的基础期。邻水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15.86亿元,2009年上升到23.27亿元,增长18.7%;第二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22.35亿元,2009年上升为35.08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是22.23亿元,2009年为30.20元,增长160.1%;全县GDP也从2005年的46.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88.6亿元,增长69.5%,名列广安市第二位、四川省第59位。
经过调研,TCM研究与评价中心指出,“十二五”期间“邻水模式”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化和改进,邻水的县域经济发展将在3至5年内迎来腾飞期。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产业结构转变相对滞后;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三是产业区块初具规模,但集聚效应有待提升;四是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但支撑能力尚需强化。
重庆两江新区将用10年“再造一个重庆”,留给邻水承接产业转接的时间预计在5年内。拥有5年培育期的“邻水模式”,正在经历破茧成蝶的变革,蝶变之际便是邻水县“西部昆山”名至实归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