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展品人流量青少年参观者 |
分类: 文淵齋隨筆 |
反思科技馆“疗伤”
□上官辰
为了庆祝开馆一周年,省科技馆本月前三天免费向公众开放。昨日(3日)是免费开放的最后一日,4万多市民涌入科技馆内,让科技馆工作人员忙得晕头转向。科技馆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由于前来参观人数过多,科技馆内有10%的展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科技馆是以宣传科普为主要目的,大家不能像逛公园一样来逛科技馆。(11月4日《华西都市报》)
10%的损坏率是个啥概念?报道没有明确告诉读者。但笔者据了解,自2006年11月初开馆以来,省科技馆内展品的毁坏速度令人咋舌,近365天,已经有600多件被人为严重损坏,几乎是平均一天损坏两件,并且已经维修了1300多次。
10%,这比例差不多能跟中国每年GDP的增长速度“媲美”。如此惊人的损坏频率不得不让科技馆和社会警醒。
一方面,科技馆的主要目的是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科普知识,让孩子们正确操作展品,理解科学道理,但能不能做到文明参观是横亘在大家心坎的一道要命的难题,尤其是家长们。毕竟有80%左右的孩子都是由父母带着前来参观的,如何指导精力旺盛和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文明参观的重任,首先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家长身上。
笔者的建议是,家长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还应在参观时主动研习展品的操作方法和原理,以便科学地引导孩子参观。只有这样,刚刚满周岁的省科技馆才不会遭遇部分孩子像逛公园似的虐待,避免屡屡的非正常“疗伤”。
另一方面,科技馆是非营利性机构,一旦过了保修期,沉重的展品的维修费必将压在它的身上,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运营就会成为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所以,是否能把提前教育、简化说明、控制人流量和探索新开放模式等内功练好值得思考。
所谓提前教育,就是针对科技馆服务对象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这一特点,可以考虑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定期巡回举办展品操作方法与原理的培训。据初步统计,成都还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全省还有90%的青少年没有机会来参观科技馆。对青少年进行参观前的培训与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参观者不读说明操作是导致展品严重损坏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人们普遍反映“看说明太麻烦了”。针对这种状况,建议科技馆更新展品说明文字,使之简明扼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量的人流涌进科技馆,这无疑是科普的好事。但过于庞大的人流不仅造成馆内拥挤,更不利于市民参观与操作展品。所以,科技馆可以测算出每天的理想人流量,规定限人数参观。这样既便于参观者听讲解员解说,又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种互动活动中。
此外,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单位达成合作,在提前培训了相关参观知识后,定时定员地分批组团免费参观,也是给科技馆“减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