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英女性的婚恋经济学分析

(2008-01-08 09:17:32)
标签:

女性

婚恋

精英

征婚广告

经济学

广州

分类: 文淵齋隨筆
 

精英女性的婚恋经济学分析

□上官辰 (成都 媒体人)

 

2007年10月31日,在广州的两家报纸上,一名神秘的22岁富豪千金“薇薇”各做了半版的征婚广告,仅广告费就投入30万元。这两则征婚广告,尤其是富家女的身份,立即引发广州市民的热议。(2007年11月4日《成都商报》)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的那篇文章《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一度掀起了社会对高知女性情感生活的关注与犹疑。如今“薇薇”的两则征婚广告再度刺激了人们的敏感神经——精英女性的婚恋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尴尬么?

事实上,无论是女博士倾吐感情心声还是富家千金广告征婚,都在润物有声地告诉社会这样一个真切的现实:诗三百,都只是那一个未曾说出的字,人生由爱始因爱终;凡夫俗子离不开卿卿我我,社会精英也有七情六欲。

遗憾的是,倘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有关婚姻中也存在一种市场的命题成立的话,精英女性所面临的婚恋市场似乎捉襟见肘。这个蹩脚的婚恋市场不仅市场组织形式不灵活(交际圈子狭窄),而且市场资源不合理(精英男性往往不会选择精英女性),甚至市场环境不够健康(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

为社会精英量身打造的各类顶级俱乐部已是鳞次栉比,一茬接一茬的顶级私人派对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冒出,但与普通人繁荣的婚恋市场相比,精英女性的社交圈子的确有些小巫见大巫。某著名外资企业市场部经理Nancy的一番话道出了精英女性们的苦楚:她从小家教严格,只在大学二年级时和一个同学谈过恋爱,毕业前夕由于异地工作问题分手。进公司后,因为工作压力非常大,她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上,4年之后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又一路忙下来。忙碌的工作桎梏了社交圈,虽然在闺密们的撮合下也参加了不少相亲活动,但直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一个,心里越来越着急。

“薇薇”是幸运的,其应征者不乏博士生、硕士生和在读本科生,还有一位自称拥有9位数存款的32岁神秘富豪,并且这次征婚最终以皆大欢喜落幕。可大多数的精英女性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们的财富(学历、事业、社会地位等)成为了婚恋市场上的壁垒,让她们沦为婚姻金字塔的最底层”,这话毫不夸张。有一份针对精英男性的调查显示,36%的成功男士认为他们并非拒绝有学识、有事业的女性,但前提是她要懂得含蓄。相比之下,温柔妩媚的小女人显然比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精英女性吃香。这究竟是女人独立与强大的错,还是男人潜意识的错?

精英女性找不到心仪的男人已经让她们伤透了心,最不地道的是,家长一道道不准下嫁非成功男人的禁令以及社会一双双异样的眼神还在伤口上撒盐。最近看见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从《铿锵三人行》到《夜来女人香》,台湾女艺人郑沛芳也算女人中的尤物了。而正是这样一位知性的女人却也要靠征婚的方式来寻找另一半。不仅如此,那封对应征者并没有任何年龄、学历、资产限制的征婚启事却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有好事者甚至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和社会真的就不能给精英女性们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吗?

不可否认,跟精英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强势高调相比,她们的爱情罗曼底战局那叫一个低迷。不过,用经济学的眼光来审视,在梭型的婚恋市场中不正存在一片广阔的蓝海?针对庞大的精英女性婚恋市场,多提供些婚恋猎头服务和相亲派对,这何尝不是一桩双赢的买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