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浪漫的诠释

(2006-05-12 15:44:55)
分类: 文淵齋隨筆

最浪漫的诠释

投我一票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长篇小说《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后,不仅在英伦受到广泛好评,而且还走出西欧,风靡全球。西方有文学评论家甚至称,它是“改变了世界的10部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钟情《简·爱》,是在高二下期一个夏阳灿烂的上午。课间与班上的英文高材生Z同学聊天,得知她正在阅读英文版《简·爱》。她还郑重地告诉我,许多女孩都喜欢读这书,尤其喜欢小说主人公简。女生们为何都喜欢读,它究竟有什么魔力?骚动的好奇心和兵临城下的高考展开了剧烈的拉锯战,最终高考以非压倒性的优势牟取了时间霸权。
爬上狮子山,走进中文系,拜读文学名著可谓是“天时”、“地利”,不凑巧的是热“人不和”。不是我的眼里容不下夏洛蒂,忙完了新闻采写,又迷上了学生科研。中国有句俗语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去年寒假前一个周五晚上,我照例泡在天朗气清南端那家小书屋里。“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文库”,几个字眼硬生生地把我的眼球从《论民主》上拽过去。绛红色的封面上两个银色的英文单词更扯眼:Jane Eyre。说这是祸,因为它确实赚足了我的注意力和民人币;说这是福,在于它让我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惜如约而至的期末考试直接搅了我的美事,刚翻完Chapter 1的Jane Eyre被狠心地搁置在床头的书架上。
考试结束年关将至,快马加鞭赶回家,陪父母刚过年初五,又马不停蹄返校——因冒昧地承担了学校第一个学生科研课题。与“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一起成长是件紧张而愉快的幸事,但在那家人团聚的日子里,至今还收藏在手机里的一段文字很能见证当时的夜生活:孤独在夜的寂寂中是个温情的杀手,它害得独居的人寐意惨淡。掰指洗算,在只有清冷寒气相伴的宿舍,我已经毫无惬意地度过八个日夜……“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的道理我懂,可血管里流的毕竟不是水。
就在这时,床头同样孤寂的Jane Eyre正式定格在我的阅读视野。那个“矮个子,脸色不佳、不好看,但长相颇有个性”的简,陪我消磨了整整二十个凄清的寒夜。

《简·爱》常销不衰,每个人对其魅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要给我的孤夜战友简画幅素描的话,没有色彩艺术细胞的我宁愿为她写个大写的“人”。
出生不久,父母即告双亡,简便寄居在舅父家。舅父不幸身亡,10岁的简不得不迎接舅母、表兄和表妹的歧视与虐待。夹缝中的幼松是不肯屈服于岩石的,面对舅母一家的淫威,简奋起反抗。当表兄殴打她时,她勇敢地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表兄妹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她从内心发出“不公正”的呐喊!结果可想而知,她被打发到贫民子弟集中营洛乌特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称得上是个人性的巴士底狱。学校不仅有许多严格限制自由的规定,而且其行政人员和教员都是些假道学和伪君子。他们竭力要把简们训练成忍气吞声、服服帖帖伺候有钱人的奴婢。这使简非常郁闷,她的反抗更锋芒毕露。好友海伦受宗教道德的麻痹没有了仇恨知觉,虽然遭受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而逆来顺受。简不是省油的灯,她不甘向权贵屈服更不愿向命运妥协。她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们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老师)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孤独注定要与叛逆者为伴,不久海伦病逝后,简真正开始了她在那里六年凄凉的少年生活。
从洛乌特出来后,简先当了两年教师,十八岁那年受聘为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庄园主罗切斯特性情乖张,言辞严厉,但简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举止勇敢。简贫穷、矮小、不漂亮,但她的个性与才情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相爱了。简也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但是,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一个叫梅逊的人领着律师赶到现场,宣布罗切斯特是有妇之夫,不能再婚。得知罗切斯特有个疯女人妻子后,简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在灵与肉的抉择中,简选择了人格尊严,带着深痛巨创离开了庄园。
在寻找新生活的路上,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艰难。在濒临崩溃时,圣·约翰收留了她,并为她在当地一所小学张罗了一份工作。造化弄人,在叔叔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财产时,她才发现圣·约翰就是曾经殴打她的表兄。善良的简将遗产平分,而狂热的宗教徒却得寸进尺,逼迫她与她与他结婚,并同他去印度传教。在思想矛盾斗争中,简似乎听到旷野里萦绕着罗切斯特爱的呼唤:“简!简!简!”她豁然开朗——自己追求人生幸福的要求是没有错的。随即断然拒绝了圣·约翰,决定返回桑恩费尔德庄园。
但呈现在简面前的桑恩费尔德庄园已成一片废墟,心爱的罗切斯特也已双目失明,并破产了——原来,疯女人放火焚烧了庄园,自己也坠楼身亡。简与罗切斯特结了婚,写完了“人”字的那一捺。婚后,他们最丰富的财产是爱情,最大的困难是生活……

喜欢是需要理由的。夏洛蒂以文学的形式,首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知识女性对自身的思考以及“我属于我自己”的命题。聪明、善良、诚挚、自尊、渴望独立、追求平等的简,是夏洛蒂刻画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之所以能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在于作为一个按照宗教伦理应该书“顺从”的女性,勇于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为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的生活,敢于做出顽强的斗争。而这一形象的塑造并非凭空虚构,它有很多社会原型,甚至有作者的许多自传成分:夏洛蒂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五岁丧母;九岁和三十三岁时,她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使得她经常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感到极度不安。夏洛蒂无论是描写简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叙述简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是自己更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夏洛蒂对人之为人的真切关注,为她赢得了“群众基础”。
我猜想,上文中提到的Z同学所说的许多女生都喜欢读《简·爱》,原因大概欣赏简与罗切斯特浪漫的知己爱情以及赞同简对幸福生活的执着。魏立婷女士说:“她(简)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相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 魏女士的分析应该能赢得有梦的女孩的赞许的。
这也是夏洛蒂的心声。1842年为取得教师资格而求学布鲁塞尔时,夏洛蒂倾慕于指导其功课的已婚教师耶杰。那是她短暂而不安的生涯中唯一的一磨色彩。夏洛蒂的处女作《教授》、《维蕾特》等书里,跟《简·爱》一样,隐约透着她对恩师的思慕之情。或许可以这么说,夏洛蒂笔下的简的所作所为,便是她代表一部分女人关于爱情最浪漫的诠释。
Apr4,23th midnight chengdu

未名文戈逐鹿

第二届新浪中国博客大赛

http://homeimg.focus.cn/upload/photo/zjm_photos/1728/114/1145861.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