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开国诸将之中,曹参的军功也相当了得。自从他跟随高祖刘邦起兵以来,走南闯北,戎马倥偬,枪林弹雨,出生入死,重要的战役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立下了“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的赫赫战功,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如此,论口才、谋略、指挥和管理,曹参的水平在开国诸将中仍然排不了第一,曹参能排名第一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甚至包括他的醉酒。
曹参和刘邦、萧何都是同乡,并且都是老相识。他们的亲密友谊始于秦朝。那时候曹参是沛县的狱掾,萧何则是主吏。从刘邦开始起事时起,曹参就铁了心跟随他做事。
后来项羽自刎乌江,天下平定,刘邦高高兴兴做皇帝,封长子刘肥做了齐王,任命曹参做了齐国相国。高祖六年,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与诸侯剖符为凭,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曹参得到了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被封为平阳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尽管当年曹参和萧何私交很深,但两人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之后,就有了很深的隔阂。然而,萧何一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识人,从来没有看走过眼。等萧何奄奄一息之时,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回光返照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极力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接替自己做相国。据记载,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这人很好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人才。曹参选人和别人不同,他的眼睛只盯着那些不善文辞的厚道人,而对那些文采斐然,喜欢煽情的官员则见一个炒一个。他自己公开声称,特别腻味那些对于文字的细枝末节过分雕琢的官吏,认为那些人的目的在于追逐名声。反正自己是相国,驱逐几个下级官吏根本不用请示皇帝。等那些人都被赶走了,曹参自己就开始整天痛饮美酒。他是相国,俸禄本来就高,加上又有公务接待费,曹参知道,任凭怎样喝都不会喝到财政赤字。
但是那些奉公守法的官吏和宾客们却受不了,见曹参从来不理政事,他们纷纷劝诫。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日子久了,大家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汉朝时候,普通的官吏一般都要住在官衙里,曹参的后园就紧紧靠着官吏的宿舍,官吏也学着曹参的样子每天饮酒歌唱,猜拳行令之声此起彼伏,弄得一些老老实实做官的人心里烦躁不安。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谁知曹参为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和下属一起痛饮起来,喝到高兴处,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彼此应和。
因为每天喝得舒服,喝得愉快,喝得爽,大家都成了酒肉朋友,完全忘记了上下级之分,因此,曹参见手下人犯了错误,总是有意包庇,到处是表扬和自我表扬之声,整个相府一团无原则的和气。
这样昏天黑地地喝,最终把一个人给喝毛了,此人越想心里越不好受,慢慢就有一种深深的感伤笼罩全身。此人就是汉惠帝。
汉惠帝越想问题越复杂,自己的相国为什么懒于政事呢?为什么天天呼酒买醉呢?他一定在逃避什么,一定在发泄什么。所有的疑问指向一个答案,那就是作为开国老臣,相国曹参发自内心地蔑视自己。
既然如此,惠帝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旁敲侧击地探探曹参的口风。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立马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的才能好像也不如萧何。”曹参说:“对啊,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那好,您继续享受美酒去吧,什么时候不够了就通知我一声,国库里美酒多得很呢。”
【个性点评】
曹参是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相国,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更没有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惟一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胃。
醉酒可以成为一种品质,醉酒可以成为一种时尚,醉酒可以成为一种为官施政的方式,这样的时代,应该算是大时代。两千年后,我似乎仍然可以嗅到曹参后花园里扑鼻的酒香,似乎仍然可以看到那质朴纯粹的狂欢。这是一种看得见未来的狂欢,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狂欢,有这样的狂欢在,汉朝就足以笑傲即将到来的唐宋元明清。
在这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狂放之下,所谓的“萧规曹随”倒有点相形见绌了。
[转载]
曹参:谁说喝醉就无所谓——与郭灿金唱的49出对台戏之一
【郭灿金《趣读史记》观点】
曹参是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相国,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更没有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惟一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胃。
醉酒可以成为一种品质,醉酒可以成为一种时尚,醉酒可以成为一种为官施政的方式,这样的时代,应该算是大时代。两千年后,我似乎仍然可以嗅到曹参后花园里扑鼻的酒香,似乎仍然可以看到那质朴纯粹的狂欢。这是一种看得见未来的狂欢,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狂欢,有这样的狂欢在,汉朝就足以笑傲即将到来的唐宋元明清。(《曹参:你醉酒是量小,我醉酒是境界》)
【纸屑观点】
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参这个甩手掌柜当得看似高明,实际窝囊。醉酒不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更不是一种为官施政的方式,骨子里,它是一种逃避。既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革弊举措,曹参不能与时俱进,既有客观原因,也是主观选择。“萧规曹随”,永远都是个贬义词。
【正文】
萧何死了,曹参笑了。他胸有成竹地对门客说,赶快整理行装,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为什么就敢这么牛逼烘烘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开始就是跟刘邦打天下的人,到这个时候已所剩无几了,惠帝的选择实在是窄而又窄,下雨不打伞,要轮(淋)着他老曹了;二是回光返照的萧何的极力推荐,萧何撇下私仇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惠帝内心一番感慨之后,自然很有兴趣看看曹参的刷子。
尽管对上任相国曹参很有把握,可对胜任相国曹参是一点底儿也没有。大家都在翘首相盼等着看新官曹参上任之初怎么烧这三把火呢,可人家倒好,压根就没有准备火柴。除了把锐意进取的一些个有志青年给清理出了公务员队伍,重用了一批不善文辞的忠厚长者之外,施政办事,一遵萧何约束,无所变更。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务,谁持有不同意见,他就用美酒封谁的嘴,效仿阿Q来一句:同醉!同醉!同僚们也就逐渐不好意思提什么了。
整日喝酒、泡澡、桑拿的曹相国以渎职为乐,酒肉朋友越来越多。汉惠帝心里就纳起了闷,这家伙昏天黑地地喝,明目张胆地不作为,老萧走时咋推荐他了呢?就派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作卧底去问端倪。事情露馅后惠帝直接问曹参,why?
接下来就是曹参的这段著名的辩论了。曹参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曹参的全部逻辑。既然无法超越,遵循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
曹参的这个逻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强大的力量支撑。在很多朝代,似乎都着这样一种古怪的现象:朝廷越是无所作为,经济增长反而越快,人民生活反而越安居乐业。有识见、有胆略的改革家,他改革创新的努力,往往与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后果成反比。
可我还是不能因为这种古怪的社会事实就完全赞同曹参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参这个甩手掌柜,既是最舒服的相国,实际上也是最窝囊的相国。醉酒不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更不是一种为官施政的方式,骨子里,它是一种逃避。既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革弊举措,曹参不能与时俱进,既有客观原因,也是主观选择。“萧规曹随”,永远都是个贬义词。
从一开始就是跟刘邦打天下的人,算起来就只有曹参和陈平是一路平安到终生了。曹参能幸存下来,证明他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他当然可以从韩信、陈豨等人的悲惨遭遇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官场的生存法则。“无为”就是他选择的最佳的一条路。
在辅佐刘邦打江山的那些岁月里,曹参的赫赫战功中,多数是韩信一起完成的。由于韩信才是真正的军事家,所以曹参的这些战功要打4折左右。然而功劳最大的韩信难逃一死,功劳尚逊一筹的曹参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在“比上级还能干是下级最大的不能干”这样的官场潜规则下,曹参的“无为”有他主动的一面。
曹参这个老革命还不善于做信访工作。他离任齐国相国时,告诉后来的官员说,齐国的监狱和市场,千万别去扰乱变动。问及原因,他说,这两个地方,不仅能容好人,也能容纳坏人,如果去扰乱变动,坏人无处安身,就出来作乱。这种狡猾的战略还是来自于他对处理复杂问题的不自信。曹参的“无为”有还有他被动即不得已的一面。
曹参别无选择才选择了“清净无为”。喜欢醉酒的人,无外乎有这么两类,一类是因为有酒瘾,贪恋那种微薰的感觉;一类是为了逃避,用酒精来麻痹心灵。我更愿意相信曹参属于后者。所以他甘心活在萧何的影子里。也许会在某一个夜晚,在一次醉酒之后,他忽然这样吟唱:谁说喝醉一切就能无所谓,谁说忘记心里就不再有泪……(歌手蒋舟《谁说喝醉就无所谓》)
本文转自:纸屑轻舞的博客
原文地址:曹参:谁说喝醉就无所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