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杏花村长生不老药清明时节生老病死 |
分类: 记录女儿 |
文/奇奇妈妈
窗外,梳子一样似有似无的春雨窸窸窣窣的飘起来,在这个时节禁不住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啊,每年到了清明时节总是会飘起这种饶人思绪的春雨,似乎老天也在表达对逝者的眷恋吧。
今天早上,女儿忽然跟妈妈探讨“死”的问题。
女儿是这样问的“姥姥,人老了会死吗?”
妈妈回答“是的,人最终都要老死的”
女儿接着问“姥姥,那你也会变老,也会死去吗?”
妈妈不知道怎么对这个四岁半的孩子解释,只好点点头说“是的”。
女儿沉默了很久,知道小人的心里可能还是无法接受亲爱的姥姥去世以后离开自己的这种想法,但是她镇定了一会说“姥姥,要是你老死,我会想你的,但是千万不要让我的妈妈死啊,不过我的妈妈已经吃了长生不老药了,不会死的”她好像是安慰自己似的说了这么一通话。
看来在这个小人儿的心里,还是勉强能够接受姥姥离开自己的想法,但是妈妈是千万不可以。是啊,在这个四岁半的小人儿眼里,自己的妈妈就是一切,离开妈妈就无法生活了。细想女儿从出生以来,除了我无奈去北京出差的三天外,还真是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我和女儿都是那种比较黏糊的人,说实话到了现在我已经分不出是我离不开女儿还是女儿离不开我了。是啊,一个四岁半的娃娃理解的生与死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其实去年的这个时候之前,女儿其实对死根本就没有概念,只是因为清明带着她去上坟了,看着一个个鼓起来的小土包,我们告诉他里边躺着的是我们已故的爷爷奶奶,那个时候才死才真正的在小人儿的心里引起了震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小人儿才真正的明白了死原来就是永远也见不到了,于是她对死也充满了恐惧。虽然觉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残酷,但是既然可以理解了,我们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而这迟早也是他们要面对的,知道的早一些也希望孩子更加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
记得我跟女儿这么小的时候,那还真的不懂得生与死的意义,一天天乐呵呵的吃饱了就玩,一直到自己懂事的时候对死也没有什么太深刻的理解,虽然已故的老人会使得我伤感,但是对死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大人们不会跟我们这些小孩子讨论生与死这么深奥的话题,而我们自己也年少认为死离自己还很远,而父母也年轻力壮,我真的感觉到“死”根本威胁不到我们的生活。再长大一点会很豪气的想生老病死那是自然现象,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甚至于对于自己对生和死的坦然而觉得自己已然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可是近几年来,我很多次的想到了死甚至于对于死充满了恐惧。这源自于父母的身体会经常的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使得我明白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的身体正一日不如一日的走着下坡路,也许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虽然已为人父母,但是我们的父母永远都是我们的靠山,永远都是我们的避风港,也就是有父母在,我们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个有人疼的孩子,我们可以撒娇,可以使横……无论多大,就跟女儿一样,我真的害怕没有他们的那一天。再有就是在三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正值兴奋劲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自己的生命已经走过了一半,而这一半我经历的都是爱、成长的快乐,而后半生可能要面对的更多的是生老病死,不禁怕得很……
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生和死我们还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无论怎么样,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好好的爱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待他们,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给自己留下遗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人抱怨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但是有钱了却又没有时间,其实这个并不是绝对的,适当的放弃有时候却可以得到更多。多花点时间陪陪老人,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就给老人钱,想借此去表达自己的孝心,其实老人更需要的是亲情和关爱,趁着他们还在的时候多关心一下,不要待老人离开后自己徒伤悲。时刻关心自己的身体,茶满才溢香,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关键,才是基础,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是,爱自己要爱的人……